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北上,征讨乌桓。

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演义里,曹操都是一个很小心的人,有大风险的仗他从来不打,有小风险的事他也尽量不打。

但是曹操亲自征讨乌桓的这场战争,却是一步一小险,两步一大险,完全不像是曹操的风格,他这是怎么了?



乌桓占三郡

乌桓,东汉末年崛起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与鲜卑是同宗,皆是东胡的后裔。

趁着东汉末年的乱世,鲜卑和乌桓快速崛起,都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

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却只有鲜卑族大展身手,乌桓已然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



乌桓强大起来后,打算扩张自己的地盘,但是鲜卑已经先他们一步占领了草原。

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乌桓只能是向南扩张,侵占中原领土。

当时的诸侯正忙着谋取天下,因此并没有关注北方战事,也没有调重兵前来防守。



于是乌桓便趁着这段时间,占领了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辽西郡、辽东郡这五个郡。

五个郡的地盘不小了,赤壁之战后,刘备也才得到了几个郡而已。

而在这五个郡中,又属右北平以及辽西、辽东的乌桓最为强大与嚣张。



公元199年,袁绍看上了公孙瓒的幽州,于是他联合乌桓,夺取了幽州,也就是在这时候,袁氏与乌桓搭上了线,有了密切的联系。

乌桓的首领蹋顿本以为这是件好事,但是他没想到,袁氏会把曹操引到自己这里来,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会被曹操击败。



曹操在兖州摸爬滚打时,袁绍和袁术已经很强大了,按理来说,曹操根本无法与袁氏兄弟抗衡。

但是曹操就是有眼光、有实力,靠着自己的兄弟们,硬是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而此时的袁绍正琢磨着拉拢乌桓,稳固自己与乌桓的关系,为此,他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蹋顿。



不过袁绍可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在与蹋顿正式结盟之前,袁绍就弄了一道假的“天子诏”,将乌桓首领蹋顿封为了单于,也就是说汉献帝认可了乌桓。

这样一来,乌桓便成为了有编制的诸侯,谁敢说乌桓是反贼,谁就是藐视朝廷。



但是唯独曹操不怕这一招,因为天子就是他接回来的,汉献帝就在他手里,也就是说,“天子诏”的最终解释权是曹操的,他随时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说这“天子诏”是伪造的。

虽然当时正处乱世,但是人们做事还是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必须得有合适的理由,才能出兵讨贼。



曹操追二袁

还是在公元199年,占据了幽州的袁绍已经接近无敌,就连一直看不上他的袁术也不得不来求他帮忙。

但是曹操并不想让这两兄弟团聚,于是便派出刘备截住了袁术,逼得袁术吐血而亡。

袁术死后,袁绍便有了出兵进攻曹操的理由。



此时的袁绍占据“青幽并冀”四州,可谓是兵强马壮,再加上有乌桓后援,基本上是立于不败之地。

只可惜袁绍错用了手下,错信了谋士,导致自己的乌巢粮仓被曹操偷袭。

再厉害的军队也得吃饭,如果没有粮草,根本不可能打赢一场硬仗。



乌巢被偷袭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但是这场战争并非决战,只要袁绍好好运营,专心防守,曹操依然打不过袁绍。

但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气急攻心,身体状况非常差,很快便病逝了。

不得不说,虽然曹操和刘备等人都认为袁绍不是个合格的对手,但是袁绍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袁绍的真本事不在于打仗,而是在治国。他在任期间,一直在施行仁政,这北方四个州的百姓全都安居乐业,没有不夸他的。

当得知袁绍的死讯后,“青幽并冀”四个州的百姓皆痛哭流涕,就跟自己家里有人去世一样,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袁绍一死,他的儿子为了争夺父亲的位置,闹得天昏地暗,他们三个看起来完全不是一家人,哪里有人会与自己的杀父仇人联合?

袁绍的长子袁谭,已经被过继给了别人,按理来说他没有资格再来掺和袁绍的事,而且袁绍在临死之前,明确说了要让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当继承人。



但是袁谭不甘心,他主动联系了曹操,希望与曹操联手夺位。但是袁谭这种行为无异于与虎谋皮。

果不其然,虽然袁尚没有抵挡住两人的围攻,但是他死得比袁谭还要晚很多,因为曹操达成目的后,立马就把袁谭给杀了。

而战败的袁尚带着二哥袁熙向北逃亡,前去投奔乌桓。



一举定乾坤

曹操虽然击败了袁氏,但是他心里还是舒服,因为袁绍那两个儿子还活着,他们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

而且袁氏兄弟在乌桓那边也不老实,他们总是带着乌桓骑兵出来劫掠百姓,幽州百姓深受其扰。曹操如果想率军南下,必须把自己的后方清理干净。



因此,为了稳定自己的后方,为了追回袁氏兄弟,为了百姓的安宁,曹操准备出征乌桓。

为了能顺利地将粮草运至前线,曹操还专门挖了两条大渠用来运粮食,而且他这次出征,准备将手下的将领带走大半,只留下几个人守家。



结果这第一步就出了问题,众人似乎都不愿意出征。

诸位将领都很担心,如果曹操把兵马都带走了,万一荆州的刘表来袭,剩下的这点人可挡不住,而且刘备三兄弟也在刘表帐下,他们可是一等一的猛将。

这时候,就体现出郭嘉这个曹魏第一谋士的含金量了。



郭嘉认为,刘备可能会想来偷袭,但是他手里没有兵马,决定权还在刘表手中。

而刘表根本不信任刘备,他宁愿不出兵,也不可能让刘备有兵权,因此刘表肯定不会来的。在曹操心里,他这就是在赌,就赌刘表不回来。

最终,曹操选择相信郭嘉,无视刘表出征,这是第一险。



曹操整军备战,刚来准备进攻,天上却下起了雨,军队难以前进,粮草也难以送达,而且这大雨持续时间很长,根本不见停。

就在曹操准备撤兵之时,郭嘉却说现在出兵,定然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劝曹操尽快出兵。曹操又听了郭嘉的,冒雨出兵,这是第二险。



冒雨进军之后,曹操他们不熟悉地形,被乌桓军队挡住过不去。

而当地的向导给出了一条无人防守的路线,能直达敌军背后,但就是得绕点远。此时的郭嘉已经生病,并不在曹操身边,没人给他出主意了。

但是曹操还是选择了相信这个向导,跟着他奔袭了五百里。



十几天之后,曹操果然来到了敌军后方,乌桓人大吃一惊,慌忙整军备战。

而接下来便是张辽的主场了,他趁着敌军还没有展开,马上带兵冲了进去,此时他们已经赶了十几天的路。

劳累并没有影响张辽,他在战场英勇无比,于乱军之中斩杀蹋顿,立下了大功。



虽然袁氏兄弟逃走了,但是曹操已经将乌桓吓破了胆,乌桓也不敢再收留他们。

不久之后,辽东的公孙康将袁氏兄弟的首级送到了曹操军中,此时的曹操又开心又伤心,他开心是因为作战获胜,伤心是因为郭嘉因水土不服死在了这里。



在返回的路上,曹操路过碣石,以观沧海,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

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二岁,在当时已经算是老年人,可他一个老年人又立下如此奇功,心里自然是无比开心。

再加上曹操站在碣石之上眺望大海,他的心胸变得开阔,野心也逐渐膨胀。



此刻的曹操,就仿佛是大海一般,将日月星辰都收入了囊中,虽然他现在只是收复了几个郡,但是他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统一全国。

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曹操也想与大海另一边的国家碰一碰。

近两千年后,当毛主席再看到这首诗时,肯定能理解曹操的心境。



因为毛主席也曾有过这种状态,当毛主席指挥解放战争时,与曹操的心态应该差不多吧?他们都是即将一统天下的英豪,肯定会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

不过,毛主席身处的时代与曹操相去甚远,结局也不相同,心境肯定不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主席肯定了曹操,也肯定了曹操的“遗篇”,虽然秋风还是那样的秋风,但是曹操一统天下失败了,而毛主席成功了,也正因如此,才能“换了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