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风陵渡之驻征鞍
落日孤城古渡寒,行人何处驻征鞍。
风陵此去无多路,犹有涛声咽晋山。
这首诗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苍茫、孤寂的意境。“落日孤城古渡寒”,“落日” 这一意象常常带有日暮途穷、时光流逝的意味,同时也渲染出一种黯淡、低沉的氛围。“孤城” 突出了风陵渡的荒僻与寂寥,一座孤独的城池矗立在那里,给人以孤立无援之感。“古渡” 点明了地点的历史悠久,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而 “寒” 字不仅从触觉上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更从心理上传递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行人何处驻征鞍” 一句,通过对行人的发问,表达了一种漂泊无依的迷茫。“行人” 代表着那些在旅途上奔波的人,“征鞍” 象征着他们的漂泊生涯。“何处驻” 体现出他们不知道该在哪里停下脚步,何处才是归宿,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困惑和对羁旅生活的无奈,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漂泊的共鸣。
“风陵此去无多路,犹有涛声咽晋山”,从空间上看,“风陵此去无多路” 表明从风陵渡再往前走,路程已不多了,似乎暗示着即将到达某个目的地。然而,“犹有涛声咽晋山”,那滔滔的江水声在晋山之间呜咽,“涛声” 在这里既是实写江水的声音,又像是一种情感的倾诉,“咽” 字用得极为精妙,将涛声拟人化,仿佛它也在为某种情感而哽咽,或许是对过往的追忆,或许是对未来的担忧。晋山的存在又增添了空间的厚重感,与涛声相互映衬,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七绝·风陵渡之自春风
黄河九曲接遥穹,古渡千年夕照中。
欲问前朝何处是,野花芳草自春风。
诗的前两句 “黄河九曲接遥穹,古渡千年夕照中”,为读者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意境。“黄河九曲” 描绘出黄河蜿蜒曲折的形态,展现出其磅礴的气势,“接遥穹” 则将黄河与遥远的天空相连,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感,仿佛黄河奔腾不息,一直延伸到天际。“古渡千年” 点明了风陵渡的历史悠久,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它见证了无数的过往。“夕照中” 三个字,为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余晖,在温暖而又略带惆怅的色调中,烘托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后两句 “欲问前朝何处是,野花芳草自春风”,在情感上出现了一种转折和思索。诗人想要探寻前朝的踪迹,然而前朝的繁华早已消逝,如今只剩下眼前的野花芳草在春风中自在生长。“欲问” 二字,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好奇与追寻,而 “何处是” 则流露出一种对历史变迁的迷茫和感慨。
“野花芳草自春风”,以景语作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野花芳草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依然在春风中蓬勃生长,它们是自然的永恒存在,与朝代的更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之情。在时光的长河中,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自然却始终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这种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一种深沉的韵味。
七绝·风陵渡之过西州
秦川草色接长楸,古渡风烟自昔游。
千载黄河流不尽,一帆明月过西州。
前两句 “秦川草色接长楸,古渡风烟自昔游”,描绘出一幅悠远而苍茫的画面。“秦川草色” 展现出秦川大地绿草如茵的景象,给人以开阔、辽远之感,“接长楸” 则将视野延伸到远处的长楸树,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古渡风烟” 点明了风陵渡的位置,同时 “风烟” 二字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仿佛带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自昔游” 则强调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往来游历之地,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后两句 “千载黄河流不尽,一帆明月过西州”,进一步拓展了意境。“千载黄河” 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它流淌了千年,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却依然奔腾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永恒和自然的伟大。“一帆明月” 则在宏大的背景中加入了一个具体的意象,孤帆在明月的照耀下,缓缓驶过西州,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与前面的 “千载黄河” 形成动静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整首诗通过对风陵渡周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永恒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秦川草色、古渡风烟等眼前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千载黄河的历史思索。诗人借黄河的流淌不止,暗示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人类的活动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一帆明月过西州” 则在宁静的氛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淡淡惆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