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零丁洋在南宋前,仅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地方,但是在南宋后,因为一个人因为一首诗,这一地方也变得不凡起来。文天祥当年的一首《过零丁洋》让零丁洋这个地方被后世所知,并且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悲伤地。



“零丁洋里叹零丁”每当读到这一句诗的时候,后世的心中总是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零丁洋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当年文天祥会在此地写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的困境,重回摇摇欲坠的南宋。



一、零丁洋

其实零丁洋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伶仃洋”,在这一块大地的最南端。要是说到零丁洋不得不说的就是珠江了,在广东的南部,有一块近代十分繁华的地方——珠江三角洲,珠江就是在这一片,珠江口在珠江的末端,它也是珠江汇入大海的地方。



在地图上看这一片区域也不小,并且周围还有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今天的我们提到这一片土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它的辉煌,但在南宋这却是一片悲壮之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片喇叭口形状的海域竟然承受了这么多的事情。



零丁洋也是清晰看到南宋衰败的一个地方,1278年文天祥在此地写下了《过零丁洋》,但故事的开始还要从早年说起。众所周知大宋一直都是一个军事乏力的王朝,但因在周边一直有不同的势力,是以南宋也能依靠这些势力争斗的时间“苟延残喘”



在金哀宗自缢后,金朝宣布灭亡,金朝之所以会灭亡正是因为南宋和蒙古的联手。其中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年的金朝就像是此时的大宋一样,摇摇欲坠,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是以蒙古和南宋联手将金朝给灭了。



灭了金国后,大宋也没有度过几天的好日子。蒙古本就是少数民族,想要让他们遵守承诺,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才过去多久蒙古就违反了当年的诺言,贸然对南宋出手,自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拉锯战。



能够延续这么多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蒙古内部也不是很安定,在成吉思汗逝世后,因这个位置究竟谁来坐也展开了多年的争夺,这段时间也给南宋喘息的机会,遗憾的是最终要面对的事情还是要面对的。



在写下《过零丁洋》的两年前,文天祥在去谈判的时候被蒙古囚禁,也就是在这一年只有五岁的小皇帝投降,临安沦陷。临安沦陷所带来的后果不用说大家也能够想象到。庆幸的是宋度宗的后妃带着两个孩子逃出了京城。



总算是给大宋留了一个后,此时的文天祥也已经通过自己成功地逃出来,和陆秀夫等人会合。即使是大宋的局势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但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将年长的小皇子拥立为帝,也就是后世我们所说的宋端宗。

二、大厦倾塌



这一年的南宋完全让人看不到希望,绝望笼罩在每个人的头上,但即使是这样依旧没有人想要放弃,在绝境之下每个人都爆发出了惊人的魄力。和南宋的摇摇欲坠相比蒙古正好相反,当前蒙古就只剩下这最后一步了。



蒙古的军队在后面穷追不舍,力图要将南宋所有的路都给堵上。众所周知蒙古也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他们的骑兵战斗力确实是很出众。当然在他们的身上也是有不足之处,在水战中就不是他们的特长了。

这不也正是因为知道他们的这个特性,并且当前的南宋确实也是无路可走了,只能被逼到沿海地区。此时的南宋只能依靠手中这一点巴掌大的地方顽强生存。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逃亡生活中,小皇帝不小心溺水,虽说救上来了,但回去后小皇帝却病倒了,不久后就不治而亡。

只能是将只有八岁的卫王推上皇位,后带着这一位小皇帝逃到了崖山一代,当年南宋是做好准备要和蒙古决一死战。遗憾的是在这一年底,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文天祥在战败后不幸被俘。



对于文天祥这样的人,蒙古定然是不会当即就杀他的,毕竟他活着可比死了更有价值。并且也正是在这一年,那一场决定南宋存亡的崖山海战即将开始。蒙古也是知道文天祥在南宋重要地位的。



是以在此战开始之际,他们还强制“邀请”文天祥去观看,跟随蒙古军队正好穿过了零丁洋,今天的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想象当年文天祥的心中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当时蒙古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很可笑的要求,他们要文天祥写一封“劝降信”



毕竟依靠文天祥在南宋的地位和声望,他的劝降信肯定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天祥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这个可笑的要求,随后说出了一句话: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生的时候不能保卫自己父母,却去教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这样可以吗?不过蒙古人可不管文天祥是怎么想的,一直在逼迫他写下劝降书。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在看到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后,蒙古也明白了文天祥的决心,于是便不再要求他再写下劝降书了。之后的事情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崖山海战的失败,陆秀夫和小皇帝的身死,文天祥也是亲眼看着这一切的。



他也想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大宋江山殉葬,已经心死的文天祥虽说还活着,但是和死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在那之后文天祥就被带回了元朝的首都,在那之后的五年时间中,文天祥始终不愿意投降,元朝见他如此顽固不化决定杀了他,殊不知这才是文天祥一直所想要的。



三、回望当年

可以说文天祥也用自己的一生来实现他年少之际所许下的承诺,文天祥出生的时候南宋的局势就不是很好,当然在整个大宋几乎是没有局势好的时候。文家在当地很有声望,是当地出名的文化人。



文天祥的父亲虽说没有参与科举考试,但他也是饱读诗书。文天祥的很多思想都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为人正直,虽说没有入朝为官,但是在他的身上也有忧国忧民的心。并且他也将这种思想传授给了文天祥。



文父经常教导文天祥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报效国家,文天祥不仅父亲是当地的大儒,他的母亲也是出身名门望族的,有这样的一对父母可以想象文天祥的性格和学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教育,并且文天祥也遗传到了父亲对学习的天赋,甚至能过目不忘。



文母对文天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国难当头文母将自己的首饰都拿出来变卖,将这些钱都捐出去用作军费。此时尚且年少的文天祥还不懂,他还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将自己最钟爱的首饰都捐出去。



却被母亲一句“国难当头”给镇住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一位女子都能有这样的觉悟,甚至能说文天祥能有之后的成就,他的家庭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报效国家”这四个字。



结语

虽说后世有人因蒙古也属于中华民族对文天祥民族英雄的身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所说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鼓舞了后世无数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