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就如明月高悬,为后世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随便一个路人甲都能背几句他们的旷世杰作。

文化赓续,诗歌绵延,千年后的今天,依旧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读诗、写诗。但不得不说,很多人的诗也就“打油诗”水平。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诙谐幽默,不避俗语,突破格律,通俗易懂。这些像是顺口溜一样的诗句,因其有趣,深得世人喜爱。

那么,“打油诗”这个诗体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起源于什么时候?难道是诗人在打油时作的诗吗?当然不是。

“打油诗”中的“打油”,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更确切的说,“打油”是一个人的名字。别奇怪为啥取这么个怪异的名字,人家朱元璋还叫朱重八呢。



唐代宗广德年间,洛阳城下起鹅毛大雪,到处是积雪,城内一片银装素裹。一位叫张打油的落魄文人推窗望雪,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一首诗。

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看似简单的顺口溜,却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洛阳城的雪中奇景。

这首诗里的意象组合,堪称妙绝——江山被雪覆盖的“笼统”感,井口与雪地的黑白对照,黄白双犬的对比描写,完全跳出了文人咏雪的窠臼。

这首诗比不上当时唐诗的高贵文雅,但用词生动传神,贴近生活。也有人说这首诗没有平仄格律,通俗易懂,读后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张打油的这首俚俗之作传到文人那里,士大夫们嗤之以鼻,觉得那完全是下里巴人,辱没了“诗”。但细品之下,又不得不承认其独特魅力。



但在民间,这首诗迅速传播,普通百姓不仅口口相传,更因其不避俗语、突破格律的特性纷纷效仿,写出类似的诗句表达情感。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以至于人们干脆将这类诗体命名为“打油诗”,就像有些星星的名字,往往以第一发现者名字命名一样。

自此,“打油诗”正式成为一种诗体,代代传承。旧时,商贩用打油诗叫卖货物,农夫以打油诗调侃天气,甚至有些僧道也借打油诗讽喻世情。

明代《尧山堂外纪》记载,杭州的一位高僧曾作打油诗:“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将这种诗体的戏谑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打油诗”成为一种诗体后,在代代传承的时光流转中,留下许多幽默有趣的打油诗。不仅是底层百姓,就连大诗人也不例外。



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有一天碰到一位给丈夫送饭的农妇,两鬓斑白,头发凌乱,衣衫不整,两乳外露胸前。于是随口打油: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

明朝三才子之一的解缙,乡试中榜时,正下雨,他不小心滑倒,被人哈哈大笑,他打油一首自嘲: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鲁迅先生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

军阀冯玉祥驻防徐州时,写过一首关于植树的打油诗:老冯住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古往今来,诙谐有趣的打油诗何其多,亲爱的朋友,您还听过哪些好玩的打油诗?欢迎留言分享。或者,现场来两句打油诗,交流一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