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李经理来了。”

1960年冬的北京格外寒冷,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东交民巷,开国上将李克农敲响了韩练成家的门。

随着汪萍的话音刚落,李克农穿着军大衣就进到里屋,这是为数不多见到汪萍的时候。

饭桌上他感叹地笑道:“七哥,没想到七嫂更是深藏不露啊。”

同样地,妻子那一声“李经理”,也把韩练成的思绪拉回了从前。



“李经理”之所以能勾起他们的回忆,实际上这是李克农和韩练成夫妇之间执行任务时的接头暗号。

李克农对于韩练成夫妇是十分敬重的,特别是这位“七嫂”,不仅是国军将领夫人,更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后勤部长”。

汪萍出生于南京官宦世家,父亲汪懋祖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她自幼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先进,还擅长琴棋书画,多才多艺。

1938年的重庆正笼罩在抗日战争硝烟中,韩练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70师师长,在一次偶然的社交场合里邂逅了年轻貌美的汪萍。

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谈吐优雅,为人机敏,很快引起了韩练成的注意。



此时的韩练成名义上是国民党军的将领,实际上早就在从事中共隐蔽战线工作,二人通过交谈发现志同道合,很快就在一起了,汪萍也随韩练成加入了情报工作。

婚后,汪萍以 “官太太” 身份周旋于国民党军政要员的社交圈。

由于她精通英语、法语,擅长交际,很快成为重庆上层社会的名媛,汪萍为人聪慧,又懂得随机应变,帮助八路军获得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情报。

在南京沦陷前,汪萍每周三都会在自家公馆举办所谓“太太沙龙”,邀请军统、中统高级官员眷属参加。

通过观察宾客的袖口绣线颜色,甚至是领针款式,她都能精准判断其丈夫的职级与近期风吹草动。



人人都知道汪萍有一手好厨艺,做得一手好菜,更是精通各类糕点,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糕点中早已经暗藏情报,且几乎很难被人发现和注意。

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很多时候情报工作更需要懂得隐藏的智慧,或许一个不起眼的路人、家庭主妇,都有多重身份。

真正的英雄未必身着军装,这也是当时情报工作的精髓所在。

不仅如此,汪萍胆大心细,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

1948年韩练成调任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因策动西北马家军起义不小心暴露身份,此时已经到生死危机的关头,国民党特务已掌握证据,准备实施抓捕。



汪萍利用与叶母的关系,伪造了一封叶秀峰的亲笔信,声称韩练成是中统 “特别行动组” 成员,正在执行秘密任务。

当时这封信不仅骗过了甘肃当局,还让特务头子毛人凤亲自致电兰州,要求全力配合韩将军工作。

与此同时,汪萍安排交通员将韩练成化装成国民党军官,通过叶母提供的通行证,经西安辗转抵达香港。

这惊心动魄的四十天,汪萍每天都在刀尖上行走,其胆略与智慧令人叹服。

这位被称为“七嫂”的女性,在革命战争年代默默奉献,其功绩丝毫不亚于前线将士。



众所周知,李克农是当时情报工作的核心人物,同样地,韩练成回忆起与李克农共事的岁月,也总是说李克农是“隐形人”。

而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汪萍更是默默成为李克农最坚实的后盾。

作为情报战线上的关键联络人,李克农辗转各地时,韩家始终是他的隐秘驿站,汪萍不仅暗中为其筹措活动经费,更积极地运用自身关系为李克农精心安排安全的落脚点。

“李经理”、“七嫂” 这两个独特的称谓成为他们特定的暗号,李克农与韩练成夫妇之间更是早已建立了可托生死的革命情谊。

他们互相支持、彼此信任,是在特殊时期为了共同事业而紧密团结的伟大精神。



汪萍的一生,是中国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缩影,她以柔弱之躯,用智慧与勇气,为革命事业保驾护航。

李克农那句 “深藏不露”,既是对汪萍的最高赞誉,也是对所有隐蔽战线工作者的致敬。

历史不会忘记这些无名英雄,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

参考资料:

《韩练成:为革命立奇功的“隐形将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09月28日

《韩练成之子:父亲“隐形人”之称最早源自李克农》北京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