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明明脑海里装满了各种道理,对成功与美好的路径也有所认知,可为何依旧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不前,满心迷茫?在人生这盘复杂的棋局里,怎样才能从一枚被命运随意摆布的棋子,成长为掌控全局的执棋者?答案或许就藏在“知行合一”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之中。
晚清时期,思想界的风云人物梁启超曾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能被称为圣人者,仅有两个半,孔子算其一,另一位便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至于那半个暂且不表。关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我们已有过了解。今天,我们抛开那些晦涩难懂的玄学理论,尝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他所创立的心学的神秘面纱。
王阳明心学中的“心”,并非指胸腔中跳动的生理心脏,而是精神层面的意识或精神。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的意识深处,自我和超我常常难以战胜本我。这就导致了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明知有些事对自己有益,比如坚持锻炼、勤奋学习,却因懒惰等因素懒得去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所追求的努力与成功,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人性本能的。
王阳明将人世间比作一盘大棋,有的人如同棋子,在命运的拨弄下随波逐流;而有的人则成为了下棋者,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下棋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们实现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并非简单的表里一致,不是内心想法与外在行动的机械统一,而是一种能深刻改变我们的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知道不良行为能即刻戒除,对于有益之事,无需他人督促便能主动践行。当然,前提是我们大多清楚什么对自己是好是坏,趋利避害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既然我们能分辨好坏,也懂得诸多道理,为何在现实中却难以将这些道理付诸行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呢?王阳明给出解释:“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表明知行本为一体,若知道却未行动,说明并未真正理解。
初听这番话,或许觉得玄奥,像高考誓师或公司团建时的励志口号,如“没业绩是因为不努力,努力工作就有业绩”。但换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其内涵深刻且精准。
人类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职场培训中,都需经历接收、思考、执行和反馈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的闭环。接收知识是“知”的起点,但不能仅停于此。由于人与人存在差异,他人的知识和方法需经独立思考才能为己所用。比如数学学习,同样的公式,不同人有不同解题思路,对数字敏感者能另辟蹊径,这就是将知识内化的体现。
从“知”到“行”的过渡,与“联结”概念相关。若长期关注一事却得不到正面反馈,我们会产生排斥。像游戏、烟酒能快速带来愉悦反馈,所以容易上瘾。而锻炼虽有益,本我却因疲惫抗拒,若锻炼后能获赞美等正面反馈,便形成闭环,无需强大意志力也能坚持。学习也是反人性的,因短期无回报,而人性排斥长时间无回报的付出,我们可主动或被动获取反馈来推动自己。
部队士兵能养成良好习惯,靠的是“熟能生巧”。即便做不喜欢的事,若有强大意志力或受环境所迫不断重复,也能完善从知到行的思维模型,成为大脑的主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研究发现,人脑记忆分即时、短期和长期记忆。他以“海兔”为实验对象,发现短期记忆仅改变突触强弱,长期记忆则使大脑结构变化,产生新蛋白质和突触。这说明长期行为积累的“知”能影响大脑结构,而结构变化又反作用于“知”,这便是知行一体的奥秘。
我们常有突然领悟道理的经历,但这种“悟”往往短暂。如看到他人弹奏乐器厉害便学琴,可这种基于热爱的记忆并非真正的“知”,很快会被其他事物取代,对生活无实质影响。
人的行为倾向与神经突触数量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精神的主宰,实则受肉体限制。关于知行合一的精彩解读,若未被大脑认可,就无法带来实质改变。
要掌控人生,实现知行合一,最大的障碍是战胜内心本性。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实现知行合一有两条路:顿悟和渐悟。顿悟不是听到道理的瞬间明白,而是历经磨难后的领悟,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从生理学看,强烈情绪刺激能激活杏仁核影响海马体,助于形成长期记忆。但顿悟有局限性,不适合所有人。
对多数人而言,渐悟更可行。渐悟即积累,通过刻意练习、不断重复,将枯燥之事刻入大脑形成长期记忆,改变大脑结构,让行为倾向于习惯。比如,以前知道学习能改变命运,但大脑因短期无回报想放松;知行合一后,学习成为大脑习惯,自然能坚持。
最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即便阅读有营养的资讯,也不会立刻改变,这可能让人焦虑。但枯燥的过程能培养耐心,为顿悟和渐悟奠基。不知不觉中,我们正悄然改变,向着人生执棋者的目标迈进。愿我们都能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收获成长,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