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论语(10)

人生在世,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孔子向来以积极的心态看问题,无论对人、对事、对世界,乐于向好的方面看——这是他之所以成为哲学家的重要因素。

相反,如果是文学家、诗人,更关注人性的黑暗面。

赞美的声音很难造就杰出的文学作品;痛苦和哀怨往往只需直抒胸臆,就能打动人心。

比如《钗头凤》,出名的有两首词,来自一对“前夫妻”——陆游和唐婉。

陆游要写和前妻在沈园偶遇的哀怨,难度更大,需要的功力更深——作为旧时代的男性,他即便是当事人之一,也难体会唐婉被自己(主要是陆母)休弃后的心境。


唐婉则不同,好端端的夫妻被拆散、另嫁他人,在宋代是一件十分凄苦、绝望的事情。这种极端痛苦的心境,让她即便文采不如前夫,也能写出与之比肩《钗头凤》词。

话题扯得有点远。总之记住一点,心态不积极,很难成为优秀的哲学家;经历无困苦,很难成为杰出文学家。

但这并不等于,哲学家孔子就不关注人性的恶。相反,对此他十分关注。

不同的在于态度。文学家看见人性之恶,哀叹一声,回家写日记去了;孔子看见人性之恶,对弟子说:“看见了吗,这就是苛政猛于虎。你们记下来,给它曝光;学成后努力做官,改变它。”


在《论语》中,可以看见不少孔子和弟子讨论人性之恶的内容。比如这一段——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 wù)乎?”子曰:“有恶wù)。恶wù)称人之恶 è)者,恶wù)居下流而讪上者,恶wù)勇而无礼者,恶wù)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wù)乎?”“wù)徼以为知者,恶wù)不孙(逊)以为勇者,恶wù)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不知道你咋想,反正都说到我心坎里了。咱们一边翻译,一边写写“读后感”。

需要说明,师生这里讨论的是“厌恶的事情”,但其中提到的,有不少是人性之“恶 ( è)”。为便于理解,咱给多音字加上了拼音。

子贡问老师:“君子也有厌恶的事情吗?”孔子说,有啊。然后列举了4种。

1. 称人之恶者:厌恶那些整天传播别人短处的人。其实包含了两点意思,第一,孔子讨厌“嚼舌头”、传播小道消息;第二,你传播也就罢了,总喜欢谈论别人的缺点、不足,这不好。


2.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憎恨那些身处下位,却诋毁、诽谤领导的人。这貌似有点维护统治阶级权威,其实不然。

《中庸》强调的理念是,“在下位,不援上”,下级不恭维讨好上级,这和孔子的理念是一致的。他和鲁国国君及当政者交谈时,语言直率,甚至直接“打脸”,比如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批评的意味明显。

如果对上级不是批评、劝谏,而是诋毁、诽谤,孔子也是十分痛恨的。

3.恶勇而无礼者:厌恶那些勇敢却没有礼节的人。这当然算不上人性之恶,属于修养范畴。修养不够,难成大事。莽撞不仅误事,而且会形成对秩序的破坏——即便你是无意的。

而礼,原始的意义同“履”,意思是告诉你如何走路、走路的规矩。延伸起来,礼就成了秩序,最终延展为法治精神。

4.恶果敢而窒者:厌恶那些敢于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冥不化的人。很多人很果敢、很果决,也有魄力,但就是一条道走到黑,顽固到底。这种人,现实生活中真的并不少见;一旦遇上,我必须提醒你——保护好自己的小心脏要紧。


接着,孔子问子贡,你也有厌恶的事情吗?子贡回答了三种,也很典型,妥妥的人性之恶:

1. 恶徼以为知(智)者:憎恨抄袭别人、盗窃别人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嗯,不用举例了吧?不信看看学术圈。

2.恶不孙(逊)以为勇者:讨厌那些把桀骜不驯、骄傲自大当做勇敢的人。生活中也很常见。

无知者无畏,动不动上天,老子天下第一,这类心态,上战场杀敌或许有益,在和平和谐年代,还是算了吧。

3.恶讦以为直者:讨厌那些揭发别人、攻击别人,却自以为直率的人。咋就那么说到心坎里了呢?这些年,媒体行业不景气,我憎恨的一类人是,自己跳出传统媒体,转头便头嘲笑、攻击传统媒体的人。他们自以为“直者”,在说实话(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实话),却不知自己的存在,只是增加了一个彰显人性黑暗的案例而已。

除了这7个,还有一件,也令人憎恶:自己犯了错误,却要求别人大度。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