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传文

图/黄宾虹

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在着色上,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从而合画面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江行图》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过云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




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黄宾虹以自然为师,将宋、元画家的创造精神融入胸襟,取精用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妙创真,达到了神化的境界。他曾有诗道:“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




《仿范宽笔意》近景为一湖中坡渚,上有古树两株,坡岸葱葱笼笼,左侧一叶孤舟向前驶去;对面又一番景致,山石屋字,明窗净几,杂树茂密,古树参天,巨石嶙峋。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近景实、暗,远景虚、亮,画面拉长到幽远辽阔的天际,这是此画不同凡响之处。黄宾虹对于山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创造了一个满纸氤氲,春光和煦,而韵味无穷的世界。他画湖边杂树、楼屋蹬道,诗意盎然。画中树木、楼宇、高山、坡岸均以或干或湿的中锋之笔勾出轮廓,再用各不相同的墨点皴擦。墨点、色点,错错杂杂,斑斑驳驳,涉笔老辣,自然玄妙。由于点法有致,表现力非常强烈,丰富而不雷同。




黄宾虹衰年变法,功夫在墨法上,他绘画独有的风格也表现在墨法上,对墨法的灵活掌握使他创作出了这幅看似大幅,实是小品的《仙霞岭上》。《渴比山水》,"宋元人渴笔法,刚而能柔,润而不枯,得一辣字诀。毛笔含少量墨、水,下笔落墨难以厚润饱满,所以,须以全身之力赴于笔底,下笔刚劲而见柔韧,积墨不厚却显润泽。黄宾虹的乡邦先贤程邃,正是以枯笔焦墨却能“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而为后世推重。




黄宾虹在这幅作品中,不同于古人的是他更追求形体的厚重感和线条本身质实感。在淡墨淡色渲染的基础上,以并不少量的乌亮的焦墨,但落笔劲健,如刻如鑿,以行笔涩逆但快速肯定的过程中出现的"飞白"痕来表现焦墨渴笔的苍润,并有意用不多渲染、留出较多空白的方法,拉开较大的黑白反差关系,也正是为表现刚与柔、枯与润的反差关系,虽距离很大,但很融洽,所以画面气氛郁勃而响亮,这大约就是黄宾虹所要的那个"辣"吧。




吕传文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