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宝山正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南北转型”战略要求,锚定“一地两区”定位,做细做实产业、空间、治理“三个转型”。地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兴盛,在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区新联会会长唐吉慧潜心研究宝山历史文化十余载,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史料,编撰出版了《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一书,反映了宝山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示了统一战线在文化领域的积极作为。


老城记忆

张庙,95天建成了一座市街

我有位同学住在张庙的泗塘新村,学生时代我们几位要好的同学偶尔在宝山医院门口乘上公交车,约莫40分钟样子,到她家里聊天打牌吃零食。她家住在一楼,有时去早了她还没起床,我们就敲敲她家临街的玻璃窗,她拉开窗帘欢笑着朝我们瞪大了眼睛,大喊一声:“等着!”便披上衣服来开门了。

那时候来来回回乘坐的公交车是有着两节车厢的“巨龙车”53路,车厢中间靠一个大转盘互相连接着,转弯的瞬间呼哧呼哧响,我们叫它手风琴。我们上、下的站头有时在泗塘新村站,有时在爱辉路站,记得那一带总是很热闹,碰上周末还有不少人摆地摊,一个挨一个,卖衣服、卖文具、卖日用品。我在卖旧货的摊位上买过旧书、旧报纸,和一枚满身包浆的小寿山石,后来知道,原来这里就是数十年前鼎鼎大名的张庙一条街。


“张庙一条街”邮政明信片

(1961年中国邮政发行)

长江路、长江西路是修筑于1938年的张庙路,不清楚为什么1943年后改名“大上海路”,因为上海市中心的延安东路有段时期也曾叫作“大上海路”,1960年这条“大上海路”改为了今天的长江路、长江西路,不过民间仍然称为张庙路。长江西路上有一条西泗塘河,河上一座西新桥在20世纪50年代将张庙的工业区、生活区清晰地分隔了开来,桥东有上钢一厂、上海铁合金厂等大型冶金企业,桥西至爱辉路便是全长700米的张庙一条街。

1959年时,西新桥老镇多为农田,桥边住有几十户人家。然而这年国庆节前,随着田间的庄稼被移除,西新桥旁的住户陆续搬走,坑坑洼洼的土地与数十间破屋立时一起被夷为了平地。

“听说张庙路西边要盖工人新村了。”这消息传遍了附近的工业区。工人们个个盼望着新房早日落成,可没人知道未来的工人新村会是什么样子,有些去曹杨新村参观过的人私下琢磨:“大概就是像曹杨新村那样的房子吧。”

当年主持规划建设张庙一条街的是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的陈植与汪定曾,陈植是参加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工程、鲁迅墓设计的建筑专家,汪定曾是主持并参与设计了曹杨新村、闵行一条街等上海著名地标的建筑专家,经由他们与设计院的设计师们触手生春,一份新街的设计仅仅12天就诞生了,紧接着10月6日,上海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一〇二工区第六大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张庙路。

一分钟吊装一块钢板,24个工人一天砌砖48000块,建设中的第六大队屡破行业纪录。此外,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虹口、杨浦、闸北的千余名学生、社会青年,纷纷前来义务劳动,有的搬砖,有的推翻斗车,有的运送黄沙石子,对他们而言,体力劳动无疑是不轻松的,但在那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人人劲头十足,谁会在意那些用去的气力?就这样,一座占地45000平方米的市街,用时95天施工建造完成了。

大街的东段自西新桥入口处开始,桥堍两旁有招待所、花鸟亭、茶园,以及街心花园、假山和大片绿地。花鸟亭是民族传统形式的六角亭,以曲折的花廊与异香茶园相连,装饰的像座庭园。


参观者于张庙一条街留影,背景为总是春花园(摄于1962年3月8日妇女节)

街道开阔整洁,有着六根车道50米宽,上下水管、煤气管、电话线、路灯线等都埋入了地下,只留下一盏盏美丽的灯柱。沿街建筑的上层为公寓式住宅,底层配商业和服务用房;建筑全是平屋顶,山墙处理成了江南风格的马头墙,围墙、阳台、漏窗则形式多样,如扇面、如六角、如回纹、如云纹。街北的阳台上装了花架,每每行人路过,低头见的是绿草,抬头便能望见花朵。两处广场建有花坛、喷泉,绿化中有画廊,整个空间错落有致、虚实相生。

1960年2月24日,张庙一条街12家商店开始对外营业,后经多年发展,有了百货、日用品、五金电料、服装、食品、粮店、照相、药品、酒家、洗染等各种商店,以及邮局、银行、书店, 较有影响的有巨龙百货商场、东方食品商店、春光饭店、凤凰理发店、迎春照相馆等。


参观者于张庙一条街留影,背景为东方食品商店(摄于1960年春)


1965年春光饭店就餐报销单

从此,张庙一条街成了全国著名的工人新村“样板”,不但成为媒体焦点,纷纷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英文版《中国建设》等媒体上,来参观学习的宾客更是不计其数,人人口中传说着“南有闵行一条街,北有张庙一条街”。

今天,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创建于1959年的53路公交车,在为宝山、为张庙服务了48年后的2007年成为消失的“老字号”,张庙一条街较当年则变了些许的模样,我的同学也在十多年前结婚搬离了泗塘新村,但张庙那一段段往日的景象、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相信总会存在于一些人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唐吉慧

唐吉慧,上海宝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宝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山区新联会会长、宝山区青联副主席、宝山区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等。

近2000户居民受益!宝山这个小区房屋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来宝山滨江,遇见上海的第一缕晨光!感受入境中国第一站的浪漫与活力

整治小区出口安全隐患,多方联动筑起居民安全屏障

编辑:颉廉杰

资料:宝山统战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