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腾飞计划”为羽翼,一批批学子走出大山、走出边陲小镇。日前,复旦大学2025年“腾飞计划”公布。通过“腾飞计划”进入复旦大学的学子怎样了?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复旦的生长。
足下千里,梦圆腾飞
“我的班主任拉着我在打印店的电脑前填完报名表,又陪着我坐了十来个小时的卧铺,从湖北阳新赶到复旦。”费美林的复旦之路始于高中班主任老师的坚持和帮助。
2015年9月,费美林以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新生的身份踏入复旦。学校资助体系和学习资源很大程度缓解了她的经济和学习压力。
复旦的育人环境让费美林完成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蜕变。她成为第25批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队员,毕业后留校在学工部从事本科生帮困助学工作。
实现“军旅梦+医学梦”、“天文梦”
2016年,“腾飞计划”取消笔面试,改为网上报名。这一改变,让更多偏远地区学子能参加选拔。
来自安徽太和的徐硕昱就是该变化的受益者。2017年,徐硕昱入学公共卫生学院后,响应号召报名参军入伍。然而,体检未达标,但他没有放弃,白天钻研专业课程,黄昏在操场上强化身体素质,同时在华山医院接受治疗。
2020年9月,他终于圆梦军营,在八闽大地守卫祖国的蔚蓝海疆。在部队,徐硕昱荣获“四有”优秀士兵并获嘉奖的“多面手”。
退伍归来,徐硕昱转入临床医学专业,扎根医学研究,加入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课题组。去年12月,徐硕昱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在复旦,他实现了“军旅梦+医学梦”的双重跨越。
对于2024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王文卓来说,复旦是他实现天文梦想的起点。“从小,我就对天文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直到来了复旦。”痴迷星空的他在专业学习和兴趣中找到大学生活的支点。
从复旦天文协会起航,王文卓仰望星空,在天文协会科普宣传活动中学习天体物理知识,在实地观星活动中大开眼界。
“助力成长计划”帮助突破局限
“招进来”是第一步,如何“培养好”是重要的下一步。复旦大学为“腾飞计划”学子搭建学业促进、心理支持、社会实践、视野拓展和生涯发展五大平台,助力成才。这套全方位的“助力成长计划”,帮助一批批农村学子突破局限。
三年前,姚婷婷通过“腾飞计划”从重庆秀山考入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二暑假,她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再次回到重庆故土,跟随导师多处走访,将基层治理的鲜活案例转化为学术语言,用自身所学去观察剖析社会变化。
得益于“助力成长计划”,姚婷婷将目光投向福建永春和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决心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乡村走出来的2022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贾晔闱,注重在学业之余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回馈母校、反哺社会。她多次参加线上、线下支教。
找到学术研究的兴趣
为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提升学业水平,复旦大学开办“助力腾飞训练营”,邀请相关学科任课老师,通过讲座和个性化辅导,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从安徽通过“腾飞计划”进入复旦的农村学子王曦阳,大一时期申请了“曦源计划”,进行闪烁体性能的测试工作。曦源项目点燃王曦阳对高能物理的热爱。他又申请了“䇹政计划”,搭建小型闪烁探测系统。在书院导师王小龙的介绍下,他前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实习,接触前沿高能物理探测器技术。
热爱科研的王曦阳,成功入选复旦第三期“卓博计划”,成为现代物理研究所2023级直博士。目前,他在国际探测器主流期刊上发表5篇SCI论文,手握国家授权专利一项。王曦阳走出了自己的学术成长道路。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领域,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有专业学科竞赛的“皇冠”之誉。2021级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本科生邹桂镔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己对数字设计方向的热情。
大二下学期,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选择“算能杯”为赛道,主攻AI加速和应用方向。最终,凭借基于PFLD_GhostOne和BlazeFace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夺得全国一等奖。
“在复旦,每个兴趣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目前,邹桂镔已明确学术志向,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在集成电路领域探索。
资料 |复旦大学
编辑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