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记者 夏晓云

四月的昭平山间,春雨浸润的鹊鸣春有机茶园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成行茶树在氤氲水汽中舒展,清甜茶香随微风漫溢。游客漫步其间,或闭目深嗅清新空气,或举镜定格云雾缭绕的茶田美景,在盎然绿意中感受生态茶园的春日诗意。

“猪婆菜叶买回来喽,做菜酿咯!”4月12日,山坳里飘来一声尾音悠长的客家话。暮色渐浓,山脚鹊鸣春茶文化中心的灯火次第亮起。游客们循着炊烟聚拢,看那青石案板上堆叠的菜叶,叶脉里还凝着后山晨露,翡翠般的绿意映得人眉目生辉。

鹊鸣春有机茶园员工吴庆梅解开蓝印花布,取出一捆猪婆菜。叶片宽大油亮,叶脉像天然的纹路勾勒在翡翠上,茎秆粗壮如白玉。她指尖划过叶片上的锯齿:“这菜学名牛皮菜,我们客家人叫猪婆菜。以前老菜叶喂猪,嫩叶子就用来做菜酿,是贺州酿菜里最特别的一味。”


贺州酿菜的根,藏在两千年前的迁徙路上。中原汉人因避战乱南迁,在岭南定居后成了客家人。北方人爱吃饺子,可南方少麦多稻,于是他们把豆腐、辣椒、菜叶都当作“饺子皮”,将肉馅酿进去——这就地取材的智慧,让“万物皆可酿”成了客家饮食的灵魂。如今贺州酿菜有108种,豆腐酿、瓜花酿、辣椒酿是老传统,豆芽酿、猪血酿则是新花样,2020年,客家百菜酿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庆梅细细地洗着菜叶褶皱上的泥,她的眼神仿佛透过菜叶看到了儿时的时光:“小时候家里穷,只有逢年过节才做这道菜,我总盯着锅里的菜酿咽口水,等上桌了,悄悄夹几个藏碗底,留到最后慢慢吃。”旁边的孩童听得入神,如似也被带入那个物质虽匮乏但充满期盼的岁月。

“那时我们总在灶台边打转,帮着递菜叶、调馅料。”吴庆梅将焯烫过的菜叶铺在竹筛上,叶片遇热舒展,像摊开的绿缎子,“阿爸说,生活就像做菜酿,要舍得花心思,才能把普通的日子酿成甜的。”她舀起一勺馅料——猪腿肉碎混着香芋丁、香菇末、糯米,撒上葱花,在灯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食物承载着记忆,它在传承先辈寻味智慧的同时,也将岁月沉淀的生活哲理悄悄传递。



制作猪婆菜酿。

“包酿要像给娃娃裹襁褓。”吴庆梅打趣说道,手不停歇地将菜叶放入沸水中焯烫。“咕嘟咕嘟”,只见菜叶在沸腾的水油花中打个滚便褪去青涩,像少女初绾的发髻般柔软地躺在案板上,飘散出一股独特清香。

平铺菜叶,吴庆梅手指灵巧如蝶,一勺鸡蛋大小的酿馅放置菜叶根部,包卷两圈后再将菜叶两边向中心折叠,最后用掌心轻轻向前滚压,转眼间便裹成一个青玉雕琢的“元宝”……很快,砂锅渐满,包好的菜酿错落排列、互相挨挤。


酿馅食材。


用焯烫好的猪婆菜叶将混合调味好的馅料包裹。


包好的猪婆菜酿

“半个小时中小火炖煮,很快就能品尝啦!”吴庆梅端来一锅金黄的鸡汤缓缓倾倒而入,填满空隙。蒸气升腾中,鸡的鲜味携着草木的芬芳在灶间游走,整个厨房逐渐甘香四溢。


将菜酿整齐码放进锅中。


加入鸡汤炖煮。

食客黄傲华站在灶台边感慨:“小时候嫌它油腻,上大学后却总想起这味道。有次在北方下雪的夜里,突然就馋这口,才懂胃里的乡愁,是会生根的。”说话间,砂锅盖“噗噗”作响,菜酿的香气从缝隙里溜出来,钻进每个人的鼻尖。


炖煮好的猪婆菜酿。

“出锅了!”出锅的菜酿褪成温柔的黄绿。叶片裹着汤汁,咬开时肉馅的绵软先化开,接着是猪腿肉香、香菇的鲜、香芋的粉糯,最后涌上来的是菜叶特有的清甜,像春天的溪水漫过舌尖。游客们的筷子起落间,一盘菜酿很快见了底,有人舔着嘴角感叹:“原来猪婆菜的土腥味,早就在时光里酿成了回甘。”



炖煮好的猪婆菜酿出锅装盘。

这片曾被当作猪食的野菜,如今成了餐桌上的珍馐,裹着客家人的智慧与乡愁,在岁月的砂锅里,慢慢熬煮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山风送来昭平茶的清香,广场上的喧嚣渐渐散去。猪婆菜酿的香气仍在空气里游荡,如同客家人千年来的迁徙之路,在时光里留下绵长的印记:那些藏在菜叶褶皱里的光阴,那些包进馅料的思念,终究在掌心的温度里,酿成了舌尖上的烟火和永不褪色的家乡味道。


报纸版面截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