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双重压力下,如何提升土壤“固碳力”成为全球农业的焦点。我国西南大学团队近期在《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研究,通过一项长达280天的原位实验,揭开了鸡粪与厨余堆肥在土壤中分解的“效率密码”——鸡粪的碳氮保留效率更高,且更易形成稳定腐殖质,但腐殖化程度越高,碳氮流失反而越严重。这一发现为有机肥精准施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碳库”的秘密:分解与保存的博弈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健康的核心指标,既能缓解温室效应,又能提升作物产量。此前研究认为,持续施用有机肥是增加SOC的关键,但不同有机肥的“固碳效率”差异显著。例如,秸秆还田的碳保留率可达40%,而禽类粪便仅23%。这种差异源于有机肥分解的两个关键过程:矿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和养分)和腐殖化(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



西南大学团队以鸡粪(CM)和厨余堆肥(KW)为对象,模拟其在紫色土中的分解过程。实验发现,两种有机肥的初始质量在28天内流失超50%,碳和氮的损失分别达64%-72%和62%-85%。“就像厨房剩饭快速腐烂一样,易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初期流失的主力。”论文通讯作者肖然解释。

腐殖化双刃剑:碳氮保存的“意外陷阱”

尽管分解速度相近,两种有机肥的“命运”却大不相同。鸡粪的碳氮保留效率显著高于厨余堆肥,且在腐殖化过程中形成更多腐殖酸(HAs)和腐殖质(HS)。腐殖质相当于土壤的“永久保存库”,但研究发现,腐殖化程度越高,碳氮流失反而越严重。例如,鸡粪的腐殖化指数(HI)比厨余堆肥高15%,但其碳损失率也高出8%。

“腐殖化需要消耗大量前体物质,比如糖类和氨基酸,这些物质在反应中会释放二氧化碳。”肖然表示。实验数据显示,鸡粪处理组的还原糖含量始终稳定在10克/千克,而厨余堆肥的还原糖先降后升,表明其腐殖化过程更依赖微生物代谢的动态平衡。

微生物的“分工协作”:谁在主导分解?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在分解初期,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主导易分解有机物的降解;随着腐殖化进程,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比例上升,它们更擅长分解木质纤维素等复杂物质。有趣的是,鸡粪处理组的真菌多样性持续增加,尤其是担子菌门,这类真菌能合成酶分解顽固有机物,推动腐殖质形成。

“微生物就像土壤中的‘施工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工种的配合。”研究团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有机肥的碳氮比(C:N)是腐殖化的核心驱动力。鸡粪的C:N为4.89,厨余堆肥为16.8,低C:N更利于微生物快速代谢,但也加速了碳氮释放。

农业固碳的未来:精准调控有机肥

研究为有机肥应用提供了新思路:高腐殖化不等于高效固碳。例如,鸡粪虽能形成更多腐殖质,但需控制用量以避免过度分解;厨余堆肥分解较慢,适合作为长期碳源。此外,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成为提升固碳效率的关键。

“这项研究像是一本‘有机肥使用说明书’。”未参与研究的土壤学家评论称,“未来若能结合田间试验验证,将助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

注意:封面图来自新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