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不想上班了,回家种地吧。”这是很多都市白领心照不宣的口头禅。当都市人还在为早高峰拥挤的地铁和996的工作节奏焦虑时,“魔都妈妈”徐睿已经带着丈夫和儿子搬离上海城区,在远离喧嚣的横沙岛租下一片荒地,开启种菜养鸡、自给自足的农场生活。这一选择的背后,不仅是一个家庭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更折射出当代人对“幸福”的多元理解。


徐睿和儿子

逃离内卷 当“人生赢家”选择归零

2021年以前,徐睿的生活是标准的“都市精英”模式,高强度的工作让亲子时间几乎为零,身体也逐渐被高压工作所拖累。2021年的一次假期,徐睿带着家人到崇明横沙岛旅游。短短的几天时间,徐睿发觉在横沙不安焦躁的情绪得到了宣泄,身心也慢慢被疗愈。看着儿子在田野里撒欢所绽放的笑脸,徐睿决定在岛上租下一间小院,开启有机生活。

放弃打拼的一切,从头开始接触农业这一陌生领域?起初,夫妻二人也犹豫过,他们选择每周在市区和横沙之间往返。儿子幼升小时,提出想到横沙上小学的想法,让夫妻二人坚定了辞职的想法,作出举家搬迁并在横沙开设一家有机农场的决定。


转型阵痛 城市妈妈的“土味”成长记

从PPT高手到农业新手,徐睿的转型并不浪漫。第一年因缺乏经验,夫妻二人播种的蔬菜遭遇虫害全军覆没,散养的土鸡被狗和黄鼠狼叼走半数。“事实证明,是我们想得太简单。”夫妻俩白天跟着视频学习种菜,偶尔也向村民请教,到晚上就“猛啃”农业书籍,做起了“草根农民”。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睿得知用果皮菜叶等制成的“环保酵素”,不仅能让土地变肥沃,还可以种出无公害蔬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徐睿开始收集身边的各类厨余湿垃圾,配以红糖和水按比例混合,装入桶中进行发酵。“当时的材料很少,我们就在岛上到处翻‘垃圾’,甚至连河道里漂浮的水草也是我们的目标。”在夫妻俩的影响下,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也加入了搜集“垃圾”的队伍。“最开始我也有点忐忑,生怕前功尽弃。”徐睿笑着说。但是酵素发酵成功后,浇灌到菜地里,奇迹出现了。原本枯黄的土地慢慢变软、变肥沃,蔬果长势喜人。酵素的使用,不但帮助食品变得更健康,还显著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和农产品的品质。

经过三年的实践,徐睿制作的酵素令土壤实现了生态平衡,农场内的20亩稻田和6亩果园也都通过了有机认证。


酵素革命 一场垃圾变“黄金”的实践

今年年初,徐睿将酵素制作经验,无偿分享给有需要的村民,并鼓励村民收集家中果皮菜叶一同制作。在徐睿夫妇的带领下,丰乐村已收集厨余垃圾超3吨,并制作酵素超100桶。

其实第一次试图教村民做酵素,并不被所有人认可。“大家都笑我‘城里人瞎折腾’。”徐睿笑着回忆。但她坚持免费开班,用自家农场的经验告诉大家“养土”的重要性。如今,岛上18个村居的100多户村民都加入了她的“厨余变酵素”计划,每月回收超3吨果皮菜叶制成肥料,她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岛酵素师”。


自然教育 让孩子成为土地的“学生”

搬来横沙的三年里,徐睿的儿子学会了播种、除草、采摘......双手也有了几个小茧子。无论何时,总会看到在农场里忙碌的小小身影。“在城市,我们消费的是商品。在这里,我更想让孩子学会创造价值。”作为一名“不内卷”的“魔都妈妈”,如此新奇的教育理念,自然引得许多家长前来取经。2024年,徐睿成立“美忆家庭社群”,在社群里,家长们畅所欲言,每周一次线上聚会,交流讨论家庭教育和儿童身心健康。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后悔?”徐睿擦着手上的泥土笑道:“当你看到曾经荒芜的土地长出果实,当村民主动来学酵素种植,当你看到孩子能分清水稻和稗草,当你看见孩子因为见到一枚特别大的鸡蛋而欢呼时,那种价值感是报表上的KPI给不了的。”


如今徐睿一家六口,四代同堂居住在横沙岛上。问及未来的梦想,儿子乐乐咧嘴一笑:“长大之后,我想成为农业科学家。”——这或许是有机生活埋下的另一颗种子。

记者:杨祎晨

编辑:陆海华

责编:李琳、陆海华

给我点赞和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