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均耕地只有0.34亩的浙江,农民“土里刨金”的探索从未停止。

  春耕时节,遂昌县北界镇王坞村的田野上分外繁忙。村西两山间、溪水边的一溜50亩田地,开始翻土、施肥、平地,准备杂交籼稻制种。它在冬闲期间轮作种植羊肚菌,承担了148天增收实验的使命。

  如今,羊肚菌鲜菇抢“鲜”上市,换来了活钱;部分烘成了干菇,待价而沽。昨日,遂昌菌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记录显示:在这50亩田地上种植羊肚菌,亩均物化成本、人工成本投入12500元,亩均销售50050元,亩均产出效益37550元,串起农业公司、村集体、乡村合伙人、农户的增收共富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教授李新培全程参与了增收实验。在他看来,“闲田”生金,北界稻种—羊肚菌轮作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让人看到稻香千里、菌富百户的愿景。

  北界这次50亩闲田上的实验,藏着什么样的增收秘诀?


“闲”与“忙”,农田何以生金

  王坞村这50亩田地,是一块溪水流淌冲刷出的高标准农田。因土肥、水足、离村近,它被视为苏村源田野上的“明星田”。在这片田地上,曾经种过水稻、育过香菇、栽过果树,农民们也享受到丰产的回赠。

  “非粮化”整治后,这50亩良田主要用于杂交籼稻制种,每年有6个多月最为忙碌。从4月到10月,农民在此种植、收获,每亩田能收入5000多元。制种完成后,从当年11月到次年3月,这片田地闲了下来,常有杂草伴随“冬眠”。

  “闲田怎么忙”,成了“果韵蔬香、幸福北界”的一道新课题;“增收怎么干”,成为遂昌“金色共富发展轴”上的新追求。增收实验便是在一次次追问和摸索中展开的。

  去年3月,全省菌类种植培育信息群的聊天消息,吸引了北界镇的关注。曾多年在重庆开发种植羊肚菌的文勇,当年在绍兴成功培育羊肚菌,产量和收益均创新高。次月,在遂昌食用菌专家引荐下,北界镇与文勇搭上了桥、对上了眼。

  “我们多次到王坞村实地考察。”文勇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检测了水、土壤,也分析了历年气候、温度、湿度等数据,结论是这个小气候区域适宜发展菌类产业。

  闲田一下子忙了起来,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深翻三次土壤、除草、去除石块、撒草木灰、搭建大棚……去年11月30日,2万斤菌种投放进王坞村羊肚菌基地。精细种植有了高产出,今年2月起,王坞村50亩基地产出羊肚菌,陆续销往云南、四川、上海、成都、广东等地。从去年10月24日到今年3月20日,由种到收增收实验持续了148天。

  “长势不错,亩产近1000斤。”文勇介绍,剔除成本后公司收益100多万元。按照成本支出,支付农民工资22.5万元,村集体与合伙人共享2.5万元土地流转金。

  “当前,在山区利用季节性闲田高效促增收的方法并不多。”北界镇党委书记林卫锋说,选择种植高收益的羊肚菌,搭建起“公司主导、村集体配合、农户参与”模式,更有利于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实施增收实验。


“收”与“分”,成果怎样落袋

  站在田埂上,遥望远处,青山耸翠,田地里,农民们在劳作,偶尔传出三两声笑语。脚下的土地里,零星散落着哺育过羊肚菌的营养包,见证着这片田地上增收实验的收获。

  王坞村村民王仙荣是庄稼地里的“老把式”。在增收实验里,王仙荣领上了工资,多了“闲田带来的额外收入”。

  “收入多少?”面对记者提问,王仙荣算起了账:在羊肚菌基地搭大棚钢架,每天收入240元,干了18天;后来干了散菌种、运营养包的活,每天收入200元,干了10天,28天挣了6320元。

  羊肚菌从种到收,83名农民在基地务工,领到了数目不等的工资。

  王春堂是王坞村的种植能人,1992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了33年,对农田收成了如指掌。王春堂头脑活络,经营农田有一套,种植的有水稻、蔬菜、水果,还办起了家庭农场,每年收入30多万元。

  增收实验中,王春堂当起了合伙人。前期,王春堂协助公司从农民手里流转了土地,又把闲房出租,用于烘干、冷藏羊肚菌,获取租金。

  “种植一季羊肚菌,带来多少收入?”王春堂笑了,连连摆手,不肯多说,“比种一茬蔬菜多。”

  王坞村党支部书记徐庆说,这片50亩的农闲田,村集体每亩可获租金300元。

  “没想到收成那么好!”文勇介绍,目前,公司通过烘干技术,将剩余的羊肚菌加工成高品质干货,延长保存和销售时长。以收益看,在北界镇的这次实验很成功,总收入和亩产出都很高。

  作为承担增收实验主体,遂昌菌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头连接着农户,一头连接着市场。“收益高,风险也大。”文勇说,种植时,产量谁都不敢保证;销售时,价格和需求量也是未知数,没有10多年探路,我们也不敢承接。

  林卫锋认为,增收,先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镇里计划联合企业和学校开办“共富学堂”培训技能,培养农户掌握果蔬、羊肚菌种植技术。同时,我们对接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市科技特派员等,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链接上游新科技;通过订单农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拓宽下游售卖新渠道,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和农民增收。


“近”与“远”,田野如何增收

  北界镇的一次增收实验,在“闲田增收”的实践中激起层层涟漪。

  “王坞村羊肚菌基地丰收了,听说亩均产出5万多元!”

  今年3月以来,王坞村羊肚菌高收益的消息,不断刷屏朋友圈,上海及金华、衢州等周边地区的农民、农业公司经营者、食用菌专家,纷纷组团前往参观取经。

  “我也想试试,用冬闲田种植羊肚菌。”王春堂今年决定“单干”,早早与遂昌菌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订单收购协议。

  王春堂测算过投入和产出,小规模种植羊肚菌,每亩支付菌种、竹棚、杀菌剂、地喷管等成本1.1万元,按产量800斤、按现行保底收购价计算,每亩纯收入有1.2万元。

  和王春堂想法一致的农民不在少数。目前,遂昌菌临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遂昌已签订了600亩推广种植协议。

  羊肚菌种多了,一旦丰收,会不会降价、滞销?

  中国食用菌协会有关专家分析,羊肚菌被誉为“菌中黄金”,全球需求量约1.2万吨,我国曾经历过羊肚菌种植的粗放发展阶段,目前供需趋于稳定。

  “对农户来说,风险主要在产量。”文勇表示,种植羊肚菌技术从公司复制,销售由公司承包,管理在农户,产量高、品质好,才会有高效益。

  以羊肚菌为媒,开启新的产业增收之路,对北界镇来说也是一次尝试。北界镇的果蔬成名已久,种植面积超过7000亩,去年果蔬产业产值达1.1亿元,奠定了“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的底子。

  “培育一个新产业,少不了配套设施,我们已规划建设羊肚菌菌棒加工车间和冷链仓储中心,拉长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林卫锋说,探索特色共富新产业没有休止符。把羊肚菌种植引进北界是第一步,在50亩闲田上开展增收实验是第二步,发展高品质的产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增收。

  在遂昌,像北界这样的冬闲田不少。作为全省最大的杂交籼稻制种基地,遂昌自1976年就开始发展制种产业,种植面积及年产量已连续10年居全省前列,达到2.16万亩。

  农民在冬闲时,也摸索着各种各样的增收方式,有试验稻虾轮作的,有种植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短期的经济作物的,也有种植花卉的……遂昌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专家鲍金平说,各有各的收成。探索缩小“三大差距”的增收文章,不仅要有实例,还要有效果。

  闲田怎样增收,试过才知道。

文章来源:源新闻 邓其锋 王海军 应鑫蕾

责任编辑:董珍珍 编辑:马丽飞

监制:赵刚 管智勇 审核:阙添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