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光正好,天山南北的广阔田野间,农民忙碌,农机往来穿梭,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徐徐铺展。
小麦、玉米是新疆的主导粮食作物,如何进一步挖掘其增产潜力,提升单产,让中国碗装入更多新疆粮,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近日,自治区政协召开专家协商会,政协委员、农业专家、相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涉农产业集群建设重点问题研究——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重点核心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主题,围绕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推广路径等深入协商,精准把脉开“粮”方。
创新技术 深挖增产潜力
2024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大幅提升,粮食总产全国排名上升至第13位,粮食平均单产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新疆还包揽了全国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率先在全国建成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木合塔尔·艾沙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水资源管理、政策支持、技术集成等方面协同发力。围绕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战略定位,今年,新疆提出坚持“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增效益”工作思路,持续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力争粮食产量再增加10亿斤。
目标明确,如何实现?“要构建科技内核,向科技要产量、要品质。”住疆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威说。
目前,新疆已发布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方案,集成推广合理密植、干播湿出、精准水肥调控等关键技术。王威建议,要持续抓好单产提升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同时,深挖科技增产潜力,在生物育种、农机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上寻求突破。要抓牢种子这个农业“芯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更多优良品种,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
“新疆小麦单产连年增长,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需要强化要素支撑,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力。”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耿洪伟建议,创新“梯度式”技术供给模式,针对高中低产田,形成分区施策的技术方案,精准化适配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确保各项措施发挥最大效益。
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建疆建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前沿生物技术,突破小麦耐盐碱、节水抗旱、抗病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时,针对缩行增密、主茎成穗、肥料后移等新形势下的实用技术,开展示范推广,助力小麦提质增产。
因地制宜 优化种植结构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疆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和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导致粮食产量和效益的不均衡。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适用技术成为提升单产、促进粮食丰产增收的关键举措。
“玉米种植,北疆优势突出,单产水平高,高产纪录均出自北疆地区,但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南疆玉米生产水平相对偏低,单产提升潜力大。”自治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杨杰分析道。
杨杰建议,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布局,强化区域集中生产优势,全力建设北疆玉米高产区、南疆挖潜提升区,提高全区玉米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生产效益。以稳定种植规模,提高单产、节本增效为主攻方向,开展北疆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吨粮田”建设,逐步实现大面积“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
“还要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以‘增密’为核心的玉米精细化栽培技术。”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郭文超结合近期参与的北疆玉米全产业链调研情况给出建议,在光热资源充足及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广玉米无膜、免耕技术以及小麦套种玉米等种植模式,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北疆各地优质玉米生产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
建议针对性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玉米单产和品质;加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推进智能化监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抓好田块平整、高效节水和灌排渠系建设,提高农田综合效益……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际、调研情况,为新疆粮食单产提升精准建言。
示范推广 尽显“科技范儿”
作为我国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物质装备基础和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在吉木萨尔县二工镇六户地村的玉米播种地里,装有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进行精量播种。播种期间,农业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查看播种质量、及时解决技术难题,真正让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与会人员纷纷提出建议。
新疆双剑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温海英建议,加大“优机优补、有进有出”政策调控力度,支持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新装备新技术。同时,适时、适度提升农机具推广鉴定标准,引导补贴政策向智慧农机、优势农机倾斜,消除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阻碍。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破解南疆资源约束、推动单产提升的有效抓手。”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吉伟建议,全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构建节水增产新模式。通过提高农户、合作社购置水肥一体化设备补贴比例,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在南疆建立“水肥一体化高产示范区”,集成展示智能灌溉、良种配套、密植栽培等技术的协同效应等,加速成果转化,让田间尽显“科技范儿”。
高产试验示范田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重要平台。郭文超建议,持续推进“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操作的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还要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教学,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为科技种田“打样儿”,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
同时,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力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加强对农民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切实把“专家田”变为“农民田”,把“专家产量”变为“农民产量”,让农民增收致富。
粮食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各方资源、协同推进。与会委员、专家表示,将立足自身专业领域,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新疆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让科技赋能的“粮”方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张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