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造纸术遇见世界青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日前,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的国际学生文化实践基地,华东理工大学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匈牙利、萨尔瓦多等国家的20多名青年齐聚于此,在构树皮纤维的清香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各国青年体验古法造纸

活动中,留学生们首先来到校园东北角的古法造纸基地。在一平方米见方的水池中,棉状丝絮漂浮其中。社区学校专业老师介绍,这些丝絮正是古法造纸的关键原料——构树皮。这些从贵州远道而来的原料,经过蒸煮、打浆,与仙人掌汁上千次搅拌才拥有了最终纤细均匀的质感。听完讲解,留学生们满怀着好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搅拌、二抄纸、三晾晒”步骤,体验了古法造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举起刚成型的纸浆,来自马来西亚的谭佩丽同学感叹道:“看似普通的构树皮,在专业老师的手中却能变为神奇环保的造纸原料,中国人取法自然的创意,也体现了中国人勤俭且富于创造的典型特征。”


社区居民参观留学生作业展

一张纸,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纸为媒,文字可以记录,文明得以传承。在第16个联合国中文日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美丽的汉字” 作业展当天在凌云街道社区学校同步开展。活动现场,留学生们热情分享了作业创意来源,讲述着他们对纸的独特记忆,以及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各国留学生分享汉字学习感悟

来自萨尔瓦多的蔡诺分享了自己的汉字学习历程,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的热爱令人感动;缅甸姑娘高世早化身“文化解码者”,系统梳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日本学生武田纱奈则从自己名字中的“武”字说起,谈到中国“止戈为武”的和平理念,引发大家深思。

此外,来自菲律宾的韩夏天同学,还介绍了自己结合自身学习难点与专业知识,创作的一款适合外国人学习汉字的游戏软件。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则展示了以汉字为灵感的文创作品。社区学校老师们与留学生们积极互动,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联合国中文日’承载着文明对话的深远意义,我们也希望通过学院和社区的合作,将课堂向外延伸,搭建文明互鉴的实体平台,共同讲好中国汉字故事。”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相关负责老师表示。

记者:王薇

编辑:邱彩红

校对: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