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韩国人自封的“世界最优秀文字”韩文,被确诊为了“汉字拼音”。
不仅为此大破防,韩国的“废汉字运动”也一直处于尴尬处境。
废吧,后悔;不废,又自卑。
训民正音的初心
一种尴尬的说法在韩国社会引发巨大争议,令不少人破防:
韩语,从词汇构成到发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汉语为母体的拼音系统。
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韩国《标准国语大词典》统计,韩语中的汉字词占比达57.3%;
若再加上汉字混合词,比如“固有词汇+汉字词汇”、“汉字词汇+外来词汇”这样的组合,那么汉字成分占总词汇的比例则高达69.8%。
也就是说,每十个韩语词中,就有将近七个和汉字有关。
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得说一说朝鲜文字的起源。
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颁布了《训民正音》,这就是如今韩国使用的谚文的原型。
这套文字由14个辅音、10个元音组成,可以拼出几乎所有朝鲜语音节。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其被发明创造的目的,正如书名一般——正音。
谚文是表音文字,依赖音节拼读,它拼的是发音,而非意义。
简单来说,就像是我们的汉语拼音——
只要你掌握了读音规则,即使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能马上念出来。
而这种表音文字,它能拼出什么,都取决于词汇来源。
那朝鲜语词汇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汉字词。
所以,如今的韩文虽然文字形式独立,但在语言结构上,仍可以说是汉字的“拼音化产物”。
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但这种事实,在韩国长期“去汉字”、标榜“文化独立”的背景下,就相当令人难堪了。
去汉字运动
2017年10月9日,韩国迎来一年一度的“韩文节”。
就在这个看似文化自豪感爆棚的节日里,韩国宪法法院悄悄搞了件“大事”:
他们把徽章上的汉字“憲”(宪),换成了韩文“헌법”。
这种“去汉字”的事已经不是头一次。
2014年,国会会徽上的“國”字就换成了韩文;
2005年,“汉城”也改成了“서울”,也就是我们音译过来的“首尔”……
韩国的“去汉字”运动,从刚建国的时候就开始了。
1948年,制宪会议火速通过了《谚文专用法》,明确指出:
韩国官方文件,必须使用本国的表音文字。
不过那时候,还是允许谚文和汉字混合使用的。
然而到了1968年,这种“切割”就进一步升级,韩国总统朴正熙直接下达命令:
自1970年开始,公文、教科书,全部禁止使用汉字。
彼时的背景,是韩国刚刚从战后废墟中爬起,急需构建独立的国家意识形态。
而“汉字”这个带着浓厚中华文化印记的文字,就成了他们打破旧秩序的靶子。
这是韩国“去汉字运动”的关键节点。
因为朴正熙政府不只是动动嘴皮子,而是下足了狠手。
全国媒体几乎一夜之间同步“去汉字”,报纸、杂志、公文甚至街头广告牌,都开始使用“韩文”。
就连一些古建筑的汉字牌匾都不放过,也换成了韩文版。
雷霆手段倒是十分迅猛,可“去汉字”真有这么容易,真能这么“轻易”吗?
“去汉字”后悔,“不去”又自卑
朝鲜半岛使用汉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8年。
那一年汉武帝设立“乐浪郡”,自此,中国书写体系正式进入朝鲜半岛。
从三国时期的新罗、高句丽、百济到后来的高丽王朝、李氏朝鲜,汉字都是唯一的官方文字。
汉字在朝鲜半岛作为国家文字,存在了超过一千五百年。
书写体系并不只是一个工具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朝鲜半岛几乎全部的文明成果。
历史文献、法律条文、文学作品,甚至普通人家里的家训碑文,皆为汉字书写。
一旦彻底去除汉字,那就相当于失去了能读懂整个民族历史的“密码本”。
所以,一道法令叫嚣着“去汉字”倒是容易,可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却是非常糟糕的。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韩国社会自此分裂成两个语言认知群体:
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受过完整的汉字教育;
而之后出生的人,接受的是完全的表音文字教育。
当时一些杂志报刊的受众大多数是年轻人,所以印刷文字也从原来的竖排变成了更方便他们阅读的横排。
因此这两代人也被称为“竖排一代”和“横排一代”。
可这不只是文字排版的分界线,更是文化理解能力的鸿沟。
竖排变横排倒是无所谓,真正麻烦的是:一个汉字都没学过的年轻人,连自己父母的名字都不认识。
更别说一些文科生、历史专业的学生,该怎么看懂文献古籍了。
要是去韩国景福宫参观,说不准还能给韩国人指指路,告诉他们这是哪个门,那是哪个殿——
因为他们大概率连匾额上的汉字都不认识。
参考资料
浅谈韩国语言的起源与历史发展.黑龙江史志.2014-11-24
曾经在韩国使用了二千多年的汉字如何成了“天书”.澎湃.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