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目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便民服务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位居民打来咨询电话:

“我最近骨折了,行动不方便,过了65周岁生日还能办敬老卡吗?”

工作人员迅速回应:“能办!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上门办’服务。”

又有居民前来求助:

“我亲戚是安徽人,最近想来上海看病,可当地社保卡坏了,你们能帮忙吗?”

中心的回答同样令人安心:“没问题!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我们请安徽的工作人员为您亲戚办理社保卡更换业务,不用回安徽就能办好。”


这些暖心的服务场景,

正是该中心深化

“一网通办” 改革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中心以“实用”“便民”为导向,结合街道辖区政务资源布点情况,不断创新、丰富政务服务延伸方式与内容,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全时段的政务服务体系。


聚焦需求,打造多元化政务服务“矩阵”

综合业务全能办:告别烦琐排队

以往,办事群众因不同业务需多次排队,耗费时间精力。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展开全业务、全素养的综合培训,实现了“一窗”受理全部事项。经过几年培养与锻炼,一支业务覆盖面广、专业能力强的综窗服务团队已然成型。


现在,群众来到中心,在任一窗口都能办理所有业务,真正做到“来一次,上一窗,通通都能办”,大大节省了办事时间与精力。


高频业务自助办:24小时“不打烊”

自2020年起,中心陆续在宝矿洲际商务中心、上海人才大厦、中兴金融街区和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站点。其中,有两家可以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截至目前,这四家站点已累计为2.5万余人次提供了政务自助服务。其高效、便捷及全时段服务的特性,赢得了通勤白领和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常用业务就近办: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个人政务服务,街道在辖区12个居委会的首问接待窗口都配备了“静邻帮办”设备。居民只需前往就近的居委会,借助这一设备,就能轻松完成所需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这一举措真正解决了办事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尤其是让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便利。





特殊需求上门办:特殊群体“零跑腿”

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高龄独居老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二级及以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中心借助移动虚拟窗口设备,开展“上门办”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服务不仅覆盖本辖区特殊群体,居住在外区的人户分离居民同样能够受益,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里。


跨越地域,“屏对屏”架起便民“高速路”

作为全市为数不多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单位,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维度探索长三角个人政务事项的办理模式。


自2021年试点以来,不仅将传统的专窗专人受理模式升级为综合窗口通办模式,还进一步将平台升级为长三角远程虚拟窗口,通过“屏对屏”交流,实现“面对面”跨区域办理,让群众跨城办事不再困难,享受到与属地窗口“同质”的政务服务。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长三角“一网通办”工作效应,中心通过定向宣传引导,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与长三角各城市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形成互联互通的“朋友圈”,推动资源共享与服务渗透;针对需求高、人群基数大的业务进行分析整合,发掘更多可行性强的服务事项,不断拓展长三角“一网通办”个人政务事项的办理范围。


截至目前,已成功实现“个人养老保险待遇终止”“医保账户清算”“本市支援外地建设退休(职)回沪定居人员帮困补助复核”等11项个人政务事项的跨区域办理

未来,天目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持续深耕“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工作,通过丰富服务内涵、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完善高标准、高品质、高效能的政务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暖心的政务服务环境。

记者:陈洁

图片:天目西路街道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