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世界一团乱麻,我们去抚平皱褶。
今天,上海刮起了大风、上午到中午时分,那风吹得大树东倒西歪,走在陆家嘴路上,一度伞骨被大风刮得撑不住。
有位网友介绍说:
2025年4月12日,上海闵行,特大风+小雨,校园开放日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中年女子昏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旁边躺着一辆电瓶车。这是碰瓷还是摔倒了?
看见地上流了一堆血,观察了几秒钟,外卖小哥,路过的人,大家纷纷上前帮忙,打110,打120,拿毛巾止血。
几分钟后,摔倒的女子也能坐起来。原来她骑电瓶车,被风吹倒,没戴头盔,后脑勺着地,摔昏迷了。
不一会,救护车和警车也来了。医护人员给女子头部做了包扎,抬上了救护车。骑电瓶车,切记要戴头盔。
大风和下雨天,慢骑或不骑电瓶车!想起刚刚校园开放日老师说的一句话:兼爱向善!
要感谢这位网友和他身边的那些好心人,一起帮助这位在风雨中遇到险情的市民,就如同他所说:兼爱向善。
在人工智能AI工具的不断演进下、在当下大谈特谈科技创新、科技比拼、硬实力比拼的世界竞争格局下,文科被弱化、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
文科无法像科技生产一样、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因此,更被学生、家长、甚至教育机构所轻视。而在“找工作难”的背景下,文科被吐槽“无用”就显得非常功利了。
比如,你学光电避障雷达,可以生产出大疆无人机;
视觉成像、机械工程、仿生学、大数据算力,可以助力宇树科技的机器人项目;
研究高纯高净聚乙烯创新材料,可以提升电动车智能驾驶车辆电池防爆防火;
制造激光避障雷达,可以防范类似小米SU7车辆在高速情况下避免发生碰撞;
做医学院学生将来走上手术台,可以治病救人......
而文科的历史学、哲学、新闻学、国际政治、法学......究竟有什么用呢?
历史学研究王朝兴衰更迭、
哲学研究人生意义和世界本质,似乎有那么点玄妙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新闻学带领受众直抵新闻现场,但在“人人都是自媒体”、“跑得比记者都要快、都要早”的当下,记者的职业能力受到了挑战。
大概,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学学生还是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吧。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不!
就拿历史学科来说,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历史是照相机、历史是镜子、历史是时光穿梭机,让我们从先人的成功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知知兴替”。历史中呈现出来的人性亘古不变。历史让人冷静、让人客观、让人思考,个人决策、家庭和睦、企业管理、国家治理,都能从历史中学到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哲学教育我们跳脱自我,本我、自我。哲学教会我们审视问题、认清现实、挖掘底层逻辑,不被表象迷惑。当遇到挫折时,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我们从先人的苦闷中找到宁静、在老庄中寻求豁达、在孔孟之道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在遇到国际缠斗、陷入焦灼和自我怀疑时,就想起哲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 这句话,就能让我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明白挫折只是成长的一部分。
文科被轻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过于功利(求职、收入、个人发展)而忽略了其对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培养。
文科对于人格的形成、对于行为举止的影响更为深远。
比如,为什么古希腊雕像都要在男人(大卫像)的私处放上叶子,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男性的理性、沉静的状态下,才是彰显文明、睿智的状态,否则,与冲动、野蛮、低等的动物无异。
这突然让我联想起了上海地铁里的那名“社死”的男子。
大象粑粑可以吃?餐厅被查吃不成了!大风要来了!涉及“姚某”、传谣被处理...
所以,文科不仅让我们知道“发乎情、止乎礼”、更教育我们一种观察世界的观点、认知社会的人生观。
文科思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
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剧烈变动。
人工智能AI替代人类的工作,带来了失业焦虑;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信息安全、未成年人沉迷、老年人数字鸿沟等严重问题;
无人机的普及,带来了战场上的杀戮,武器越来越先进、战场上杀人更加残酷无情;
文科思维,在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现象时,可以用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新闻等学科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研判,更加注重复杂关系的理解把握。而文科中的批判思维,使得人们对于新事物出现后的发展进程进行预判、分析其底层逻辑、获取受众的大数据分析,知道“人类要去哪里”;而在历史学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文物则填补我们对祖先的认知、知道“人类从哪里来”,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而在外语系、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历史学的范畴,往往都是“人”学,要懂得其它世界各国的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才能加强沟通、避免普盘、弥合分歧、达成共识;要懂得人性,才能将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专业背景、持不同观点的人团结在一起、一起协作来解决现实问题。
所以,文科绝非无用,文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具有深远影响、深刻价值,也对个人发展带来巨大力量。文理结合,才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才能参透重重现实迷雾、看清未来方向、锚定个人发展方向。
而我一直在思考文科的力量、新闻的力量。新闻力量改变了很多现实社会的问题、至少是推动解决;
周轶君:世界一团乱麻,我们去抚平皱褶。
昨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有一场演讲活动,前来旁听的人爆满!
主办这场演讲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张教授原本是FT中文网的总编辑。
而嘉宾是目前网上非常活跃的独立制片人、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周轶君此前曾经在央视、凤凰做过记者、主持人。目前是一位独立制片人、纪录片编导。
而在浙江的一家线束制造业企业内,看到的是努力的中国产业工人。1300多名员工,产值有约3个亿。
这段视频中,工厂将车厂淘汰的机器人、改造成适合生产用的高效设备,价格不贵但却实用,体现了中国技术改造力量。
管理上追根溯源。
所以,我突然感觉:中国的制造业先要保证中国先够用,不追求多大先进性、扩大自身需求,同时努力打通南美、非洲市场,一带一路的友好国家的需求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感到疲倦的时候,到公园里看一看蜘蛛网、去山顶看看风雪交加、看看蓝天白云里翱翔的飞鸟。
每天,我切换在文科和理科、新闻和科创之间,感觉那么的和谐统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