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之下,文科生的出路没有被封死。
文丨Jennifer 编丨Jenny
这两年,自哈佛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始动手裁撤人文学科,关于文科专业的恐慌情绪,逐渐被推到了顶点。
在《一个被嫌弃的文科生的一生》这篇爆文里,作者无奈吐槽:自己上9年级的孩子,突然说自己不喜欢理科了,以后要转向文科,尤其对历史和哲学特别感兴趣。
孩子立志从文,简直让老母亲破防。“不是我身为文科生瞧不上文科,实在是我等蝼蚁,只能顺应时代大势,而无法撼树。”
相信和这位家长有相同想法和担忧的家庭,不在少数。
当AI人工智能大杀四方,各行各业快速洗牌迭代,各大高校陆续缩减文科招生,开始新一轮的专业调整和改革,并推出一系列新型交叉学科,文科生的出路在哪里?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文科教育正在从过去的“万金油”“低门槛”,转向具备高阶素养、少而精人才的培养。
阵痛是难免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当下的转型。
不是文科不行,是文科教育不行
关于文科专业衰退的讨论,被放到台面上,和全美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学面临的财政压力,有密切关联。
当大学面临财政压力,都会选择拿生源下降、缺少科研经费的人文学科开刀。去年哈佛本科生学院一口气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二十多个系,这些大多是文科专业。
在这背后,是文科生源持续不断的下降。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数据显示,2012 年至 2022 年的十年间,美国全国范围内授予人文学科(英语、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及相关学科)的本科学位数量下降了24%。
学生到哪里去了?转向了那些能提升就业竞争门槛、高度专业化的学科。
而在国内,即使不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大学的文科招生同样在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前段时间,人文底色浓厚的复旦大学,就宣布要将文科招生缩减至一半,大约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瞬间引发热议,被网友称为“文科末日来了”。
文科专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借用知名媒体人闫肖锋的话来说,不是文科不行,是文科教育不行了。
他认为,首先,是标准化的文科教育模式,造就了恶性循环。
“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不得不将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简化为标准答案;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丧失了思考的乐趣。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学质量和效果堪忧,造成很多文科专业的尴尬局面。
“有学生吐槽,学四年传播学,不如报个短视频培训班;文化研究就是造词大赛;学了几年社科,最大的成就就是忘记了什么说人话;学英语专业,发现老师会的也不过是哑巴英语;学了广告学,发现老师讲的案例还是上世纪的……”
最后,很多学文科的学生,本身并不是对人文社科有多深的热爱,只是为了混个容易拿的文凭。
这番分析,颇有道理,也可以看出现有的文科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文科毕业=没有专长”。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周期里,这不存在什么问题,毕竟各行各业都有大量文科生可以胜任、或者提供转行的岗位。
可是,当经济发展这艘巨轮慢下来了,问题就开始显现。
美国的文科专业发展和就业饱和情况,就和经济周期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彭博专栏作家诺亚·史密斯(Noah Smith)发现,自2008年经济大萧条以后,人文学科的就业通道,包括法律行业、媒体或出版业、政府部门、高校学术圈以及中小学校,所能提供的岗位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对理工学科,人文学科的变动最为剧烈,受经济动荡的影响也更大。
国内经济发展增速变缓,发展同样也到了一个瓶颈,包括金融、商科、法律等非文科专业,都面临巨大的就业挑战。纯文科生就业,更是被逼到了墙脚。
“现在文科生好的出路就两条,一条是考编制上岸,另一条是搞新媒体带货。”前文中家长的吐槽,引起了无数的共鸣。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产父母反对孩子选择文科,只能说是一种顺应时代大势的无奈之举。
文科教育改革背后,
值得关注的几点趋势
在“文科衰退”的论调下,人文学科究竟如何重新吸引学生?摆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就业。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学习内容,和真实市场需求的错位,堪称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为凸显。
根据美国大学协会的一项调查,有8成高管和招聘经理表示,他们期待文科毕业生掌握的技能,实际上并没有被大学文科教育重视。
比如,他们需要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具备批判性思考、有效沟通、团队合作、以及能解决复杂问题等技能,然而很多毕业生并不具备。尤其是那些主修较窄领域的学生,且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外滩君关注到,国内外一批高校正在开启文科教育改革,背后有这样几点趋势。
1.文科专业招生,求精不求量
哈佛大学在大刀阔斧缩减文科专业的同时,哈佛校报《深红》(The Harvard Crimson)曾获取了一份内部文件。
其中详细列出了哈佛艺术与人文学院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建议——包括将现有的三个语言专业和一个辅修领域整合为全新的“语言、文学与文化(LLC)”,以追求更有价值的文科教育。
哈佛大学校园;图源Pixabay
复旦大学缩减文科招生的同时,校长金力也在采访中回应质疑称,缩减文科招生,恰恰是因为文科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文科比理科更重要。
他表示,缩减之后,对文科的投入要更大,文科一定要做得非常精,你必须是所在领域里最顶尖的人,是思考大问题、建构大视野、砥砺大情怀的人。
可见,未来文科专业缩减的背后,会对文科生有更高标准的培养,将更多教育资源倾注给有限的学生。
2.对接市场需求,提升专业的应用性
招生之外,为了让文科专业重新焕发生机,高校也开始重新审视并改革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据外媒报道显示,自2018 年,亚利桑那大学开设了应用人文学科学士学位,将人文学科与商业、工程、医学和其他领域的课程联系起来。为了招揽文科生,学校还聘请了人文学科招聘主管和营销团队,并承诺人文学科教育的就业机会。
亚利桑 那大学校园;图源 The Hechinger Report
在该校人文学院视频中,本科毕业生包括Netflix 的高级顾问、NASA 的首席研究员、企业战略主管、外交官、百老汇演员等等。这几年,该大学的人文学科本科生人数,迎来了较大的涨幅。
同样,中央密歇根大学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也将开设“公共和应用文科”学士学位,将人文学科课程与创业和环境研究等应用领域相结合,未来还计划与时尚和游戏设计相结合。
埃默里大学的文理学院院长则表示,学校正在帮助教职员工重新设计人文课程,以强调它和现实世界应用、以及科技发展的相关性。
在此之前,哈佛大学也曾推出"跨学科人文项目",将文学、历史、社会学与数据科学、工程等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用人文视角理解当代科技与社会问题;
斯坦福大学更为知名的"设计思维"课程,则是将心理学、行为学与工程设计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在凤凰城 10 号州际公路上竖了一块广告牌,写着“人文=工作”,还附上了人文学院网址。图源The Hechinger Report
3.发展“文科+AI”等新型交叉学科
这两年随着AI的兴起,有不少文科生开始将目光投向AI,试图抓住AI这波红利。
那么,文科专业有没有可能和AI相结合?
前不久,剑桥大学就搞了一个大动作。据BBC报道,剑桥大学将于今年10月正式成立贝内特公共政策学院(The Bennett School of Public Policy),专注于“人工智能+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被称为是文科生可以抓住的AI风口。
这一学院将AI与社会政策制定紧密结合,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社会挑战,例如经济不平等、政府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等。同时也会关注AI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据了解,贝内特公共政策学院将于2026年提供全新的硕士课程——数字政策硕士(MPhil in Digital Policy)。该课程将在2026年开始招生,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和数据治理等比较前沿的领域。
国内院校,在类似“新文科”和“交叉学科”的转型升级上,也有不少探索。今年3月,北师大就推出了“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将于今年启动招生。
更早之前,北大中文系就有一个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交叉的文理专业——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学生既要学习古代汉语、理论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又要学习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
报道显示,该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4、5个,至今只有一位学生坚持到最后。这位2015级学生毕业后去了硅谷谷歌总部,在自然语言处理(NLP)研究部门工作,后来又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深造,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
可见,文科生在交叉领域想要坚持下来,真正做到“文理兼修”并不容易。这也是未来选择这类交叉专业学生需要考虑的地方。
不管怎样,文科课程的改革,将呈现出两大趋势:
第一,从过去知识的堆砌和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第二,文科教育要与理工、经济、社会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在多元化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科技浪潮下,
文科生的出路没有被封死
正如媒体人闫肖锋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泛泛读过多少书,不能再成为核心竞争力,文科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越来越不能成为一种谋生手段。
与此同时,在文科倒闭潮与AI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外滩君也看到,文科生的出路并没有被封死。
比如,有哲学系博士分享,自己靠着纯文科背景,入职了位于硅谷的AI公司,负责设计和提高AI大模型的情商和性格,让它看上去“更聪明”“更招人喜欢”。
这一岗位完全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衍生出来的。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文学科背景的学生,放弃在学术界死磕,转行到业界,寻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比如,在过去,心理学博士的出路,要么是科研,要么是临床;如今,不少学生发现,大厂和科技公司的用户研究岗位,同样需要心理学背景,而且薪资和自由度更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职业路径。
相信未来,会诞生更多有趣的岗位和工种,从一点上看,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规划”很容易被想象力所限制。
可见,无论是文科生,还是其他专业学生,都需要主动适应变革,将人文素养与新技术、新需求相结合,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上岸”的心态。
北大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表示,大环境越是不确定,“上岸”就越让人向往。我们被“上岸”的叙事误导了,它加重了我们对不确定的排斥。不确定性才是大部分的人生常态。
就在文科生拼命挣扎、想要转行AI、唯恐被淘汰时,已经有业内人士表示,比文科生更早被AI淘汰的,其实是码农。
因为市面上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只具备基础编程能力的程序员了,单纯掌握某种“硬技能”不再是长久之计。在AI急速发展的当下,很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概率毕业即失业。
而文科生在这个时代的优势,恰恰在于,理解人性、创造意义、构建叙事。这些将成为AI时代最稀缺的能力。
这让外滩君想起了一个说法:想要收获一个不错的人生,不一定要拘泥于什么学科,但必须要具备文科素养和人文情怀。
此外,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想要获得不错的机会,都要转变思维,从“我能做什么”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时代正在诞生很多想象不到的突围路径。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再是过去的单向竞争思维,而应该是错位竞争。
有法学毕业生借助AI,将传统的个人法律业务外包给“工具”,实现批量案件处理;还有文科毕业生,借助AI“开发”了一些非常受欢迎的小程序,实现零成本创业……
在同质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与其押注某一门具体专业,不如引导孩子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探索时代变化的规律,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向。
参考内容:
(上下滑动浏览)
1. Colleges rebrand humanities majors as job-friendly;The Hechinger Report
2. New center to explore how AI can help business;BBC news
3.文科缩减,全球蔓延;新民周刊
4.不是文科不行了,是现行文科教育不行了!思路不对,就没出路;闫肖锋
5.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复旦将进行一场“大手术”式的改革;南方周末
6.多家高校开启新文科探索,AI浪潮下的坚守与融合;湖南日报
7.从文科生就业变化看美国动荡的根源丨数据说话;界面新闻
8.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南风窗
9.一个神奇的北大专业:同级只有她从开学坚持到了毕业;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招募&投稿 |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