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在上课。 学校供图

扫码观看视频

■“经济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搞好经济学研究必须深深扎根国家的经济实践。”

■“让学生深入接触中国实践,了解中国国情,真正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

她,深耕我国消费经济领域研究,长期探索经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现路径,10多项研究成果、报告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马不停蹄,为中国自主的消费经济理论体系“筑基”;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10余项。

她,是学生心中的“金牌老师”。在学生眼里,她有一颗“最强大脑”。课堂上,数据、理论、案例信手拈来。她仿佛有无穷精力,从教16年来,坚持给本硕博学生上课,总能用鲜活和贴近学生的案例,把枯燥、晦涩的经济学原理讲透讲活,被评为2024年度四川省“最美教师”。

她,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邹红。

要从现实问题中来,也要“深入打洞”

“大家摸摸自己的钱包,现在你还舍得花钱吗?”课堂上,面对学生关于“提振消费”的问题,邹红打趣地问。“花现金舍不得,直播消费‘不眨眼’。”一名学生的回答,引起教室里一阵笑声。

“可见,网络直播是当前重要的消费场景。”邹红进一步阐释,消费行为并非简单、孤立的经济活动,而是收入水平、资产配置等内部因素同消费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相互联系的多元系统。

这是邹红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一次互动。她从身边事切入,为学生讲解如何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2009年,邹红进入西南财经大学任教。她敏锐地意识到,如果经济学教学研究不能与现实问题深度连接,难免流于空谈。培养深深扎根中国实践的经济学人“前沿理论探索+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育人方法路径,逐渐在她脑海中清晰勾勒出来。

10年前,邹红开创“邹邹科研训练营”,探索以有组织科研带动有组织教学,破解知识应用、实践研究、跨学科素养等培养问题,让学生在学术浸润中成长。

每周的组会课是训练营的重要“阵地”。邹红的组会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混学段”参与;二是除了经济学领域,学生还涵盖社会学、地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实现“跨学科”。

“组会课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引领我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直博生王佳豪对训练营的学习生活记忆犹新。

大二时,王佳豪踏入了邹邹科研训练营,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理论性课程刚刚入门、方法性课程还未开始、对代码编写和实证研究一知半解,在学术上完全是一张白纸。”王佳豪说,老师还要求每位同学负责一个科研项目,这对大二的他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对待这样一个科研“小白”,邹红给予了极大的耐心,从选题、立意到模型设定再到实证代码,乃至文字表达细节都给予全面指导。

组会课上,邹红从经济学重大现实问题入手,谈到女性劳动力产而不休、迁而不工等研究话题,引发了王佳豪的强烈兴趣——经济学研究原来可以这样切实、这样有用,他迅速“入门”“上手”。

在邹红的口中,抽象的曲线图和公式,摇身一变成了理解现实、指导决策的工具。她一边讲解具体的研究内容,一边分享其中蕴含的科研“心法”:“要从重要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学术问题,做能经得住学界、业界、政府部门考验的研究;经济学研究要与理论相呼应,坚持‘深入打洞’,甘坐冷板凳;技巧与文字,都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的工具……”

组会课上,邹红鼓励每名学生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即使是本科生的发言也能得到整个团队的回应;组会课之外,团队成员的“传帮带”让每个成员都有成倍的力量。学生长期浸润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淬炼出良好的学术品格。

在邹红看来,所谓学术品格,就是学生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当中,快速、精准捕捉到真问题、好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在真刀真枪、千锤百炼中,培养敏感和直觉,这对他们的学术成长至关重要。”

心中有家国,学术才有品位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将“大力提振消费”摆在重点任务之首,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如何系统评估政策成效?邹红师生团队迅速锁定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作为研究切口,构建起“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维调研框架。

“政策效果不能只看宏观数据,更要读懂街巷里的消费表情。”在邹红指导下,学生们化身“经济侦探”:利用课余时间在家电连锁门店“蹲守”观察,记录消费者咨询补贴政策的热点问题,绘制出“价格敏感型”“品质升级型”等六类用户画像。

师生团队还前往东部沿海地区调研,通过比对长三角与西部地区的实施细则,发现“绿色智能家电补贴”在西部城市的渗透率不足,据此提出“有效推进西部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进程”等建议。学生们带着自主设计的问卷走进社区,采集千余份消费者反馈,根据“线下补贴申报流程复杂”“耐用消费品补贴种类偏少”等一手信息,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蹲点不是‘看热闹’,要学会用理论解剖现象。”邹红常以现场调研为案例,指导学生完成学术转化:有学生发现某家电品牌利用补贴政策主推高端机型,便由此延伸出“价格信号对消费升级的经济效应”研究;另有团队从“老年人参与率低”的调研结果出发,结合代际数字鸿沟理论,形成银发群体消费激励方案。

这种“观察—提问—建模—验证”的闭环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从现实中找问题、用理论解难题”的核心能力。

2011年以来,邹红坚持带领学生深入西部地区农村调研,邀请企业高管、政府部门专家走进课堂,围绕消费政策、民生痛点展开研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商圈、企业一线,在鲜活场景中感知经济脉动。这种“课堂连社会、理论接实践”的模式,让经济学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地。

“心中有家国,立意方能高远,学术才有品位。”邹红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经济学人不仅要深入学术殿堂,更要走出象牙塔,心系国家发展大局。科研不是东拼西凑,要从实际出发,以耐心和毅力发现问题,找到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肖翰是西南财经大学一名留校任教的经济学博士生,站在学术生涯的十字路口,面对浩瀚的经济学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现实国情,他既充满憧憬又倍感压力。

一次,在一篇论文的修改过程中,肖翰在回复审稿人提出的尖锐意见时遇到了瓶颈,百思不得其解。邹红通过自己实地走访调研,来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让肖翰认识到“科研无捷径,唯有勤奋与坚持”。

经过5年多风雨砥砺的学术训练,肖翰和他的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肖翰更是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颗“学术新星”。

最近,邹红正带领学生调研数字消费新业态,探讨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机制……这支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学术团队,正用脚步丈量理论的深度,以实践注解经济学者的担当。

接过“中国特色”的接力棒

邹红也曾是懵懂学生。

2003年,湖南师范大学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家中,80岁高龄的尹老师正给5名研究生授课。大家坐着“小马扎”,一坐就是4个多小时。

邹红也在其中,她正因晚上熬夜查阅文献而昏昏欲睡。尹世杰老师也不恼怒,只是给她端来一盘点心,继续上课提问,打趣地说:“多被提问,人就清醒了。”

后来,邹红慢慢明白,保持专注力和深度研究力的最好办法,是不停地听问题、找问题、想问题、解问题。

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好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经济学伴随我国市场经济而发轫,而以往消费理论都是以西方消费函数理论为主进行拓展,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的消费经济理论体系任重道远。

20多年来,邹红从湖南到四川,接过王裕国教授、邓国用教授等恩师们的“接力棒”,在这个相对冷门的经济学学科深耕,探索出一条把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路径。如今,西南财经大学已经成为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镇。

邹红说,消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交融,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运动,又与消费行为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投资学等联系,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演变、运行及其实现机理。“这样的学科特点,要求学者基础扎实、眼界开阔,拥有跨学科能力。”

她举例说,城市是提振消费重要的增长点,而城市道路规划、商业布局、消费场景对居民的消费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学又和城市规划交叉起来了。”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未来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应构建融合供需互动、长短期动态、跨学科视角的中国自主消费理论体系。”邹红说,新时代给中国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这是经济学者的重大机遇,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重大机遇。

“每一个经济数据变化的背后,蕴含家庭的幸福、城市的烟火,甚至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安全。”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她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培养更多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财经人才,更好地服务、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5日 第03版

作者:特约通讯员 鲁磊 本报记者 胥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