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中海村蔬菜种植连片坝区,1000个现代化蔬菜大棚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千亩现代化蔬菜大棚建设热潮与春耕农时交织,勾勒出农业产业升级的壮美图景。
现场100余名工人穿梭在广袤的农田间,正在抢抓春耕前的黄金窗口期,将这片传统耕地升级为千棚矗立的现代农业基地,型钢冷扎、吊装拖运、平整土地、测量打孔、焊接安装……眼前一片忙碌景象,自制简易型钢冷轧机的金属撞击声与运输车辆的引擎声交织成春耕交响曲。
“以前在浙江工地扎钢筋,每天要爬几十层楼,现在家门口就能干老本行。”草海镇中海村村民陶旺正在忙碌着,在自制简易型钢冷轧机上,把一根根钢管冷轧成大棚架,然后将冷轧成型的钢管码放整齐,前胸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这位熟练的型钢工人,在工地上每天能挣200元,金属“叮当”的撞击声让他觉得悦耳亲切:“现在月收入不比在外省少,既能照顾80岁的老母亲,还能存下钱给娃娃读书,给上小学的娃娃做顿热乎饭。”
2023年至今,鲜之源农业等企业持续加码投资,将钢架大棚、无土栽培、数字监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注入田间,配合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形成“夏种高山菜、冬产品牌蔬”的全年供应链。2025年,当地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种植大户落地并改扩建蔬菜大棚。随着千个大棚群拔地而起,这片土地正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科技赋能”的现代产业园蜕变,既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让村民实现“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的双重增收。
据草海镇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汪明全介绍,这个总投资4000万元的现代农业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000-1200个标准钢架大棚,自2月启动,现已完成600个大棚建设,每天有近100名当地村民参与施工。该项目建成后,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涉及112户村民,常年提供采摘、分拣等岗位300余个,不仅让村民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务工双收入,还将带动周边发展冷链物流和农产品初加工。
近年来,该村依托独特的高山冷凉气候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为牵引,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规模化流转土地,推动传统露天种植向智慧大棚转型,发展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