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种的这个西红柿是从寿光引进的新品种,市场价最高的时候一斤15元。”4月5日,在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的温室大棚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含正忙着采摘西红柿。
李含今年50岁,曾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15年,学习了蔬菜种植和智能温室大棚建设。2019年,他放弃寿光的事业,回到了峪西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的寿光,农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这片土地。时年30岁的李含在蔬菜大棚里,第一次见识到荷兰熊蜂授粉的神奇:当这些毛茸茸的小生命在花间穿梭,替代传统的人工授粉时,他触摸到了现代农业的脉搏,像海绵般吸收着寿光的农业智慧,他参与建设的智能温室能自动调节温湿度,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着作物的“生命体征”。
李含在西红柿大棚里。
这些经历在2019年遇到峪西村贫瘠的土地时,开始迸发出惊人的能量。面对村民“丰产不丰收”的叹息,李含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土:“寿光的土地能种出‘金疙瘩’,咱们这山脚下的半砂土也能找到出路。”
实际上,峪西村历来就有种植林果和蔬菜的传统,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理想。李含认为是蔬菜品种没有选对,随后他带着土壤样本三赴寿光,最终锁定草莓西红柿这个特色品种——既能适应本地气候,又能填补高端市场空白。
“要让技术生根,得先让乡亲们看见真金白银。”李含深谙这个道理。他在村头搭起简易大棚,用寿光学来的吊蔓栽培法种出第一季草莓西红柿。当晶莹剔透的果实挂满藤蔓,原本观望的村民忍不住钻进大棚:“这果子比俺种的普通番茄贵三倍?”李含笑着掰开一个,沙瓤里透出草莓香:“您尝尝,这就是科技的味道。”
2021年,通过上级资金的帮扶,峪西村建起了现代化农业大棚,8座现代化农业大棚顺利完工。
峪西村发展的西红柿大棚。
可技术推广远比想象艰难。老庄稼把式孔吉华坚持传统种植,直到李含用手机展示智能温控系统:“温度高0.5℃,糖度就降1度。”他自费带村民到寿光参观,当大家看到手机APP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时,眼睛亮了起来。如今,峪西村的物联网大棚里,传感器如同“电子农人”24小时值守,手机成了新农具。
李含的野心不止于几个大棚。西村将再扩建12个智能蔬菜大棚,并借鉴寿光的合作社模式,建立起“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业链。
5年多的时间,李含把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从寿光“搬”到了峪西村,在村里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这个现代农业园虽小,但效益好,今年8个大棚总收入突破了50万元,纯收入25万元。”李含笑着说。
村民李士文今年70岁,自大棚建好后就在这里工作。“我在这里干一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2400元,一年大概能干十个月。再加上还有自己种地的收入,足够我们老两口花了,也给孩子们减轻了负担。”李士文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曹楠 苏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