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威县数字农业产业园技术员纪风春正在查看茄子长势。 纵览新闻记者 卢玉辉摄
智能水肥一体机精准为每一棵蔬菜施肥;智能通风设施时时让蔬菜大棚里保持适宜的温度;智能病虫害识别……结合大数据分析,让生长的蔬菜外观漂亮,口感更好,威县数字农业产业园实现了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化的数字农业体系。
4月9日,邢台威县方营乡孙家寨村的威县数字农业产业园内,负责技术管理的技术员纪风春正在蔬菜大棚内查看茄子的长势,“看,我们的茄子光泽鲜亮,个头匀称,再过几天就能采了。”他说,自去年蔬菜大棚建成以来,已有多种蔬菜陆续上市,目前茄子、彩椒、芹菜等即将迎来新一轮丰收。
走进一座长200米、宽15米的大棚,记者看到芸豆的藤蔓已经爬到架子顶端,滴灌管道顺着芸豆根部整齐铺设。大棚入口处,一块LED显示器实时更新着温度、湿度、土壤的酸碱度以及营养成分数据。“每隔10至15米,土壤中都有一个检测点,我们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大数据分析,利用智能水肥一体机将调配好的营养液精准滴灌至蔬菜根部。”纪风春解释说,这样科学配比的目的是确保蔬菜获得充足的养分。
“西红柿在开花前要施用高磷肥料,这样花不容易脱落,坐果率高。”纪风春进一步介绍说,把配比好的营养液,注入一个大型容器里,按动智能水肥一体机按钮,营养液顺着预设的管道,直接输送给蔬菜,不同蔬菜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一样,轻轻一按,能够实现精准施肥。
记者注意到,大棚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悬挂着一个黄色黏板,上面粘满了飞虫。“我们还安装了诱捕灯,再配合两侧底部的防虫网,实现了无农药灭虫。”纪风春说,这里的蔬菜全程不使用农药。
除了精准施肥,蔬菜生长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技术员给这里安装了智能温控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控制和调节鼓风机的运行,确保环境稳定。
移步芹菜种植区,芹菜茎干挺拔粗壮,叶片翠绿欲滴,产业园内遍布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温、湿度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为农作物精准提供所需的水肥资源。
“芹菜夜间需要的温度在15至18摄氏度,白天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每个大棚都有智能控制器,连接通风设备,可调节进风量大小,来实现温度调节。”威县数字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王树芳介绍,可以根据订单情况,调整蔬菜提前上市或者推迟上市。
病虫害是蔬菜种植的难题,大棚内农嗨云眼,通过摄像头看护农作物,或者通过手机拍摄蔬菜叶片、果实上传,即可在毫秒内做出判断,并快速形成防治建议。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喷淋、补光……一座蔬菜大棚,彰显着满满的科技感。
在产业园内,来自邢台的从事蔬菜生意的刘先生正在装运茄子,“这里的蔬菜品相和口感都很好,很受市场欢迎。量少时我们供应邢台周边市场,产量大了就销往外省。”刘先生表示,威县数字农业产业园的蔬菜不仅品质优,价格也颇有竞争力。
威县数字农业产业园以产业振兴为目标,致力于创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孵化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先行示范区。
目前,园区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年培训带动涉农群体3500人,助力当地现代农业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新模式。(记者卢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