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市吴村镇丛庄村,连片的温室大棚如银鳞般在阳光下闪耀,棚内娇艳欲滴的玫瑰含苞待放,宛如调色盘上最浓烈的一抹嫣红。宫玉强蹲在花丛间,指尖轻抚叶片的纹路,仿佛在阅读大地的密码。
宫玉强手里拿着刚采摘的玫瑰花。
2022年春节,宫玉强返乡探亲时被村委会“截胡”。当镇里的干部愁眉不展地展示飞地经济里的闲置大棚时,他脑中突然电光石火:曲阜花店玫瑰零售5元/支,而村民种粮亩均千元左右的收入,这组数字在市场调研中逐渐清晰——中国鲜花消费市场年增速超20%,而北方温室花卉种植仍是待掘的蓝海。
大棚里种植的玫瑰都套着网袋。
那个春节,他没走亲访友,却在田间地头与村两委反复推演产业模型,最终决定押上全部积蓄种下这株“致富玫瑰”。
首战却遇滑铁卢。3万株法兰西玫瑰苗因土壤问题几乎全军覆没,8万元积蓄化作春泥。当村民的冷嘲热讽如杂草般疯长时,宫玉强在大棚旁搭起板房,吃住均在这方寸天地。他用科研人员的执着,连续28天每小时记录温湿度变化,最终摸索出“三段式温控法”,让玫瑰开花周期缩短12%,并给玫瑰花套上网袋,有效地延缓花瓣的展开。2023年,物联网系统的引入更让传统农业插上翅膀——手机屏幕上的温湿度曲线、光照强度、水肥配比,皆化作玫瑰生长的精准密码。
为了赶季节上市,宫玉强合理规划每个大棚里玫瑰的生长周期。
市场开拓同样充满挑战。为打开销路,他带着样品跑遍周边200公里内的花卉市场,在遭遇多次拒收后,创新推出“订单式种植”模式——客户提前选定花型、数量,基地按需定制化生产。如今,丛庄村玫瑰不仅稳定供应济南、徐州等地的批发市场,还通过冷链物流直供北京高端花店,单枝售价最高达15元。
徐伟如今却成了花卉基地的“花艺师”。
55岁的徐伟曾是玉米地里的“老黄牛”,如今却成了花卉基地的“花艺师”。“以前守着两亩地,一年下来也就不到3000元的收入。现在每月工资都赶上种一年粮食的收入了!”像徐伟这样的务工村民已有6人。
宫玉强的账本上记录着更惊人的蜕变:两年间,10座大棚拔地而起,20余亩土地年产20万支玫瑰,年产值突破80万元。
村民在花卉基地采摘玫瑰花。
站在智能温室里,宫玉强谈起未来规划:“今年要扩建到26个大棚,面积共50亩地,还要种上高原红玫瑰、观赏向日葵,打造观光采摘园。”他的愿景里,丛庄村将形成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花卉产业链。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曹楠 苏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