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遵循先“传度”后“授箓”的流程。传度是一个道教信仰者成为道教徒的必经途径,是出家或传授某阶道法以及其中的戒律、经文、法印、法剑等的传法仪式,为入道须必要履行的仪式。传度后会举行授箓仪式,之后就成为正式的道士。据《三洞修道仪》《正一法文戒品》等记载,只有授了正一法箓,才能为人斋醮,因为只有得受法箓,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此外,宋代雷法出现后,在灵宝系统以及雷法系统中逐渐兴起了一种独立于授箓之外,传法、传授法器的“传度”,称之为“传法传度”,是单独传授某一阶道法的仪式。



什么是“箓”

箓又称道箓、法箓等,是道教的一种符书,是道士入道的凭信,也是法师行法的依据。上面记载神吏神将名号的文书,并配有相应的神符,绘有神灵仙真的画像。道教认为箓是自然之炁结成,是元始神尊化灵应气形成的文字,由道教的神灵仙真所传授。正一派认为,道士只有在获得了箓之后,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也才具有差遣一定数量护身神兵的权力。从法术上说,授箓更像是一个给被授予者(道教内称为箓生)确认在神界的职务,颁发通行神界的职务证书的过程。



“授箓”的意义

授箓作为道教的传度仪式,具有意蕴深沉的宗教意义。道教认为授箓者死后将名列仙籍,灵魂可以进入神仙世界,象征超凡脱俗之宗教境界的升华;授箓又是道位晋升的阶梯,只有授箓者才能取得传道度人的法师资格。道教的高功法师具有一定阶次的法箓,才有主持大型斋醮仪式的能力。就道教组织而言,授予某人道箓,意味着正式接纳他为本派弟子;授予某一箓标志着他在道派中处于什么地位。授箓往往与授符联系在一起,所以泛称为授符箓。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文,以证明其所得之法职,姓名所记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这种牒文,简称为“职牒”。

道教“授箓”始自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遂成为正一道信传人道修真,精修道业的历史传统。正一道的经箓,其箓阶品级,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简称都功箓,属六、七品职衔;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简称盟威箓,属四、五品职衔;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简称五雷箓,属三品职衔;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经箓》,简称三洞五雷箓,属正二品职衔;第五次加箓,晋升《上清大洞经箓》,简称上清箓,属正一品职衔,通常只授给天师真人,不外授。

箓阶加升“要求晋级升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加升。都功升盟威须满三年;盟威升五雷经策须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须十二年;若无功德不得升迁,若功德超群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可破格升授。无功无德者,妄欲升迁,反遭天谴。”



品阶

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阶品,是天师张道陵传授于世,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四气。据《正一修真略仪》记载,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是: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风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护命长生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宫捍厄八卦护身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威龙虎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布星纲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州社令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太上九天真符箓,太上九天都统毕箓,太上华盖斩邪箓,太上三五辟邪箓,太上三皇捍厄箓,太上诸度厄过灾箓,太上解六害神符箓,太上女青诏书箓,太上九光万胜箓。

自张天师在巴蜀创正一法箓之后,灵宝派在江南创立灵宝法箓,上清派也在江南创立上清法箓。三派法箓可以依次参受,由此以接受不同等级的法箓为标志,在道门中形成奉道修行的阶次。《三洞修道仪》中说,唐代道教的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有七等箓,共计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道教三洞修道授箓的阶次是,初入道仪授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洞神部道士授金刚洞神箓,升玄部道士授太上升玄箓,中盟洞玄部道士授中盟箓,三洞部道士授三洞宝箓,大洞部道士授上清大洞宝箓。

《正一修真略仪》中记载了第七阶次法箓的名称,即大洞部的上清箓:

九天凤气玄丘太真书箓,太真书箓,三天正法箓,上皇玉箓,龟山元箓,飞行三界箓,飞行羽章箓,三元玉检箓,上元检天大箓,下元检地玉箓,中元检仙真书箓,上清检人仙箓,灵飞六甲箓,灵飞六甲内思箓,六甲素奏丹符箓,元始玉皇谱箓,太微黄书九天八箓,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箓,太上神符玉箓,八威召龙箓,河图宝箓,太上八景晨图箓,帝君威灵箓,流金火铃箓,摄山精图箓。



“授箓”仪式

授箓过程中,需要上奏表文(简称上表),即将写有被授箓者基本情况、授予何种箓的文书一裁两半,一半贴在职牒上交给授箓人,一半焚烧,意味着已通过“表文”在神界备案。

过程:

(一)交法信。据明朝《授箓次第法信仪》记载:每一位授箓者在授箓前要交一定数量的物品,所交的物品被称作“法信”。所授不同的篆, 须所交法信不同。即授箓越高,所交物品愈多。

(二)授箓职位次第。授箓位次第为:正一法位、清信道士、十戒弟子、箓生弟子、正一盟威弟子

(三)用印法。授箓传度科仪中,要在章奏表状和赛申上盖上不同的印章,称用印法。

(四)上清谒版文。谒版文,即牌位,十七片,要求长一尺。此外,还有真文谒版十五片,道德刺版文十二片。

(五)上清箓坛临坛三大师、三师、五保师。按传统教制定规,授箓时必须有箓坛临坛三大师,三大师应聘请教内德高望重、熟悉授箓科仪的老道长担任。箓坛三师分别为监度师、保举师和传度师。另外授箓时还须有三师,五保师。

三师:度师上清玄都大洞法师,籍师上清玄都大洞法师,经师上清玄都大洞法师。

五保师:上清大洞三景弟子姓名(各五位)

凡写度师、籍师、经师名讳,均须如实写如所在某州某县某乡某观及姓名、形状。临坛三师,五保师不必写年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