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世间万物,皆有其理。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此言简洁,却蕴含天地至理。
古人穷尽一生参透此句,明心见性,得大智慧。
何以短短十余字,竟能成为明心之关键?何谓"一阴一阳"?何谓"继之者善"?
青山环抱之中,一座古朴的道观静立山腰。远望似与云雾相融,近看又觉与山石相依。道观不大,却自有一番清幽之态。
观内松柏参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道士正在院中的大青石上安坐。他面容清瘦,双目却明亮如星,手中捧着一卷《周易》,口中念念有词。
这时,一位年轻书生缓步走进道观。他神色焦虑,眉头紧锁,显然心中有事。
"道长可在?"书生拱手行礼。
老道士抬头,目光如水,平静地看着来人:"贫道在此。小友何事烦忧至此?"
书生名叫明远,是方圆百里知名的秀才。他学富五车,却总觉心中茫然,找不到真正的智慧之路。
明远拱手道:"弟子读书多年,却总觉心中迷惘。近日读《易经》,见'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一句,反复思量,不得其解。听闻道长精通易理,特来请教。"
老道士名叫虚明真人,闻言微微一笑:"坐吧。"
明远在青石旁坐下,恭敬地等待道长开示。
虚明真人将手中的《周易》合上,叹道:"此言出自《易传·系辞上》,乃易学精髓。你可知'道'为何物?"
明远思索片刻,答道:"道者,万物之理也,天地之本也。"
虚明真人点头:"不错。那你所理解的'一阴一阳'又是何意?"
明远道:"阴阳二气,万物之根本。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虚明真人摇头:"此乃表象。你只见其表,未见其里。"
明远不解:"请道长明示。"
虚明真人不答,反问道:"你平日如何修身养性?"
明远答:"诵读圣贤书,明辨是非理,执善而远恶。"
虚明真人点头:"善。那你可曾观察过自己的心?"
明远愣住:"观心?何谓观心?"
虚明真人站起身,示意明远跟上:"随我来。"
两人来到道观后的一方小池塘前。池水清澈,倒映着天上白云和岸边绿树。
虚明真人指着水面:"你看到了什么?"
明远答:"池水、白云、绿树的倒影。"
虚明真人道:"再仔细看。"
明远凝神细看,惊讶道:"还有我和道长的影子!"
虚明真人点头:"池水能映物,你的心亦如此池水,能映万物。心如明镜,万物皆影。"
明远若有所思:"道长是说,我们的心如同这池水,能够映照万物?"
虚明真人继续道:"不仅如此。你看这池水,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澜起伏。何故?"
明远思索道:"风来则波起,风止则波平。"
虚明真人指着天上飘过的云彩:"云动乎?云不动,风动也。水动乎?水不动,风动也。心动乎?"
明远突然领悟:"心不动,念动也!"
虚明真人欣慰地点头:"善哉!你已得其一端。心本不动,念起则动。念起念落,如同阴阳交替。"
明远若有所悟:"道长是说,'一阴一阳'并非仅指外在世界的阴阳,还指我们内心的状态?"
虚明真人不答,只是转身回到道观中,取出一幅太极图:"你看此图,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阴阳相生,循环不息。这不仅是天地万物的规律,也是人心的写照。"
明远注视着太极图,渐渐入神。
虚明真人继续道:"人心时而清明,时而混沌;时而宁静,时而躁动;时而喜悦,时而悲伤。这一切,皆如同阴阳交替,不可强求常住一端。"
明远忽然想道:"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该刻意追求心灵永远处于某种状态?比如永远喜悦,永远平静?"
虚明真人欣慰地看着明远:"你已明白一半。万物阴阳交替,乃自然之理。强求一端,反失天真。"
明远又问:"那'继之者善也'又作何解?"
虚明真人引领明远来到一棵古松下,指着松树道:"此松已有千年,经历无数风雨雷电,依然挺立不倒。你知其故吗?"
明远思索:"松树根深叶茂,自然能抵御风雨。"
虚明真人摇头:"不仅如此。你看松枝,随风而动,不与风争。风大时弯曲,风小时复原,顺应自然,不逆其势。"
明远恍然:"道长是说,'继之者善'是指顺应自然规律?"
虚明真人点头:"部分正确。'继'有承接、延续之意。阴阳交替乃自然之道,能够认识并顺应这种规律,方为'善'。"
明远若有所思:"那么,对于我们的修行,'继之者善'有何指导意义?"
虚明真人看着远方,眼神深邃:"日月更替,四季轮回,人有生老病死,心有悲欢离合。万事万物,皆有起伏变化。明白这个道理,不执着于一时的得失,顺应变化而不迷失自我,这就是'继之者善'的真义。"
明远点头:"道长所言极是。那么,这与'明心'又有何关联?"
虚明真人看着明远,面露微笑:"你思考得很好。确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与明心见性有着深刻的联系。但这其中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