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演义里,五子良将中,有这么一号人物,起点很高,武艺更是五子之首。
早年风光无限,中期更因高光之战被曹操称赞为“有周亚夫之风”,晚年却惨遭箭矢射额,不得善终!这一看就是徐晃徐公明。缘何他会是五子中最虚伪之人?究其原因,全因这两字!
究竟是何二字,让一代名将从忠义典范堕落至万箭穿心?且随笔者细品这三场“戏中戏”。
铜雀台:射柳夺袍露獠牙
建安十五年冬,曹操于铜雀台大宴群臣,命众将以箭术争锦袍。
前边连续三将以常规箭法射中红心,张郃翻身射中红心,夏侯渊则夺射红心,曹营一片喝彩。
忽听一声马嘶,徐晃拍马而出,却将箭锋偏转——“咔嚓!”
柳枝应声而断,锦袍尚未落地,已被他凌空攫取。众将愕然间,徐晃已将锦袍取了披肩,扬鞭大笑:“谢丞相袍!”
罗贯中在此暗藏玄机:
张郃许褚争的是“技”,徐晃夺的是“利”。众将射靶需苦练十年,徐晃断枝只需一时投机。
曹操抚掌称妙,却未见他眼中寒光一闪。这场“小聪明”看似技压群雄,实为徐晃“算计”本性的初次显形——为出风头,宁坏规矩;为夺虚名,不惜践踏同袍颜面。
汉水畔:甩锅王平现原形
建安二十四年,徐晃与王平共御刘备。王平力谏:“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徐晃却以枪指其鼻尖冷笑:“汝一小将安知兵法?”
当夜蜀军突袭,曹兵溺毙者无数。事后,王平差点被徐晃问责斩首,被逼投刘备。
徐晃浑身湿透逃回大营,第一句话竟是:“王平去投敌了!”
罗贯中一笔写尽人性荒唐:
王平投蜀前苦谏徐晃却没被采纳。刘备得王平后大笑:“汉中入吾彀中矣!”
这场败仗撕下徐晃最后的面具——算计同僚是为保官位,甩锅下属是为护颜面。殊不知在真正的枭雄眼中,这等伎俩犹如儿戏。
樊城郊:追杀关羽绝生路
最讽刺一幕发生在麦城郊外。昔日华容道,关羽宁违军令也要放走徐晃;今日樊城围,徐晃却高喊:“取云长首级者赏千金!”
关羽横刀怒喝:“公明何相逼至此?”
徐晃答得冠冕堂皇:“此国家事,不敢以私废公!”
罗贯中在此埋下惊天对比:
土山前,张辽暗中撤开弓弩手。樊城外,徐晃明面催动三军箭雨。
当青龙偃月刀轰然坠地时,徐晃以为这是给曹操的“投名状”,却不知这也成了他的“催命符”——算计恩人者,终将被天道算计。
尾声:孟达一箭了因果
太和元年冬,司马懿征孟达。59岁的徐晃本可留守洛阳,却偏要抢做先锋。
司马懿劝:“老将军何必犯险?”他答:“吾尚能开三石弓!”
新城之下,徐晃意气风发,打算再争功勋。他可不想被张儁乂踩于脚下!
忽而城头箭雨骤降。一支狼牙箭正中其额,徐晃跌落马背时,恍惚听见三十年前铜雀台的喝彩声。
这岂不是:
“射柳夺袍笑满堂,算计半生终自伤。
莫道孟达箭术准,原是天道好还偿。”
结语
徐晃的这结局,全系“算计”二字:
算同僚,失人心。
算下属,失人才。
算恩人,失天命。
千算万算,算不到利箭入额。悲哉!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如果你是徐晃,面对樊城外的关羽时会如何选择?
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