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成都武侯祠里的木刻恐怕还带着油漆的光泽,五丈原上的秋风还远未抵达,丞相诸葛亮怀揣着光复汉室的雄心,开启了他毕生中最关键,也最具争议的事业——北伐曹魏。这是他写下催人泪下《出师表》后,迈出的第一步。然而,这次满怀希望的出征,却以痛失关键要地、挥泪斩马谡而告终,留给后人无限惋惜和讨论的空间。
近日,关于这次首战失利的一种说法再次浮现,声称诸葛亮在此役中“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这份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这样的论断极具冲击力,仿佛让人看到了战场上血肉横飞、将星陨落的惨状。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我们更审慎地去剥茧抽丝。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流传的这份“失去”大将名单:赵云、群阳、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颌、马谡、张修、李盛,总共十人(此处原列表为10人,但常有11人版本流传,姑且按下)。乍看上去,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赵云赫然在列,加之其他相对陌生的名字,似乎确实构成了蜀汉精锐尽损的悲壮画面。
然而,当我们对照更广泛和权威的史料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份名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差,或者说是对“失去”一词的严重误读。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份名单上的许多人,在史书记载中并未在此次战役中阵亡。比如位列榜首的赵云,在首次北伐中奉命率领疑兵,虽然在箕谷被曹真的主力击退,但他亲自断后,处理得当,最终部队损失不大,本人也平安回到了汉中,并继续在后来的战役中担任重要角色。如果赵云“失去”是指战死或被俘,这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他遭受的只是战术上的挫败,以及因此被降职(但他坦然接受,并在处理剩余物资上赢得了诸葛亮的尊敬)。
那么,这份名单里所谓的“失去”可能指向什么呢?
被处罚或失去信任: 名单中最明确的“失去”是马谡。因违反军令,失守街亭,最终被诸葛亮“违众斩之”,这是蜀汉实实在在损失了一位寄予厚望的将领(虽然有观点认为马谡的能力被夸大)。马谡之失,是人才调配和战术执行层面的巨大挫折,其影响远超一人性命。
战役失败导致的建制损失和指挥调整: 其他如群阳、马玉等,如果历史上确有其人并参与了此次战役,他们可能是在撤退过程中队伍溃散、人员折损严重,或是因为战役失败,指挥系统进行调整而被调离原岗位。这种“失去”更多是一种职能或编制上的调整,而非简单的伤亡。
敌方阵营的人物混淆: 更令人存疑的是名单中的张修和李盛。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首次北伐时,凉州一些郡县响应诸葛亮,其太守或重要人物有的投降。张修、李盛很可能是在叛魏投蜀的当地人物。如果是这样,“失去”他们,可能指他们后来再次反叛、被魏军平定,或是作为投降一方,在蜀汉撤退后随之遭受了清算。这与蜀汉 自己 的将领阵亡或被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将敌方阵营一度投诚的人物算作蜀汉“失去的大将”,显然是严重的混淆。
名单的可靠性本身: 有些名单中的名字,在正史中的记载可能寥寥无几,甚至存疑。这类名单很可能是在民间传说、笔记小说或二手资料流传过程中,将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甚至不同时间点的指挥变动混杂拼凑而成。
所以,“诸葛亮首次北伐失去了11位大将”这个论断,若将其理解为战役中的将领伤亡数字,无疑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对历史的歪曲。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其惨痛之处不在于一次性损耗了大量高级将领的性命(相比夷陵之战刘备的损失,首次北伐的直接将领伤亡反而相对可控,主要是政治和战略上的打击),而在于:
关键战略点街亭的失守: 马谡的战术错误直接导致了这一咽喉要道的陷落,使得诸葛亮前期诱敌、分兵、进攻三郡的努力付之东流,全盘计划崩盘,不得不被迫撤退。这才是最致命的失败。
新获取地盘和人心的丧失: 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刚刚反正,人民归心,但因街亭失守被迫撤兵,这些地区又重新落入曹魏手中,当地响应蜀汉的人民或遭受惩罚,这极大地损害了蜀汉在陇右地区的声望和再次发动北伐的群众基础。
人才的巨大损失(主要是马谡): 处斩马谡不仅让诸葛亮痛心不已(据载他说“吾之明不知人”),也确实是蜀汉折损了一位原本寄望能担当重任的青年将领。
与其纠结于一份虚实难辨的伤亡名单,不如我们聚焦于这次战役的真正症结:诸葛亮为何要用马谡?这背后是他选人用人策略的权衡,是对爱将能力评估的偏差,还是临阵部署的失误?街亭作为一个小战场如何决定了整个大战略的成败?蜀汉在战略纵深和兵力、后勤上的天然劣势,是如何在这种局部战术失误下被放大的?这些问题,远比简单罗列几个名字更有历史意义。
因此,白马寺旁那处存疑的“狄仁杰墓”能够通过官方程序被确认为市级文保单位并挂牌,是基于当前阶段文博研究的主流判断和管理需求;而诸葛亮首次北伐的“十一大将”说,更多是民间演绎或信息流传过程中的以偏概全乃至讹误。前者是当代人基于证据对过去某一历史节点的官方认定,后者则是历史故事流传中掺杂进的失真成分。
当我们回顾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不应只看到那份被夸大或误解的将领名单,更应该看到这位丞相在极端不利条件下,为了信念所做的艰辛努力,看到一个战术失误如何可能颠覆整个战略布局,看到匡扶汉室理想在冰冷现实面前的无奈与悲壮。这其中蕴含的经验与教训,才是历史真正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藏。与其感叹那份名单上的“惨败”,不如去理解那盘棋局背后,每一个决定的艰难,以及每一次进退的沉重代价。这,或许才是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最真切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