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养子望聪明。从古至今,“聪明”就是人们最深的执念之一。
但什么才叫聪明呢?
现实中,人们对于聪明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主要有这么几个:
记忆力好;学东西快;会察言观色;说话好听;反应敏捷;无论语言交锋还是做事都不吃亏;脑子活络心眼多……
所以很多父母会要求孩子背诗词,背得多背得快就是聪明,反之就是愚笨。以此来评判,那金庸笔下的黄蓉和她母亲才是聪明人。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世界成就最高最大的貌似也不是聪明人。苏轼晚年就感叹自己是被聪明误了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什么样的智力才算是聪明?两个标准:1、预见;2、得到想要的东西
按照智商划分标准,大部分人都是在100分左右,125分以上就称得上聪明人了,而到了140以上就算是天才。据有关研究,爱因斯坦的智商大概是在146-160之间。
当然,智商高低只是一个方面,不是说一个人有160的智商就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比如爱因斯坦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探索的精神可能比智商的因素更重要。
而且大家对成就的定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名利双收为成就,有的人以千古流芳为成就,大家各有各的价值观和选择。所谓盖棺定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是后人给出的评价,老方说司马迁和汉武帝都有很大的成就,但他们两个人的成就是不同的维度。
从历史来看,真正的高智力水平或真正的聪明只有两个标准,第一就是预见能力,“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说得就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见和判断,基于此才能有所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见微知著,看到一点信息就能预料到后面会发生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素质和能力。兵法上就特别强调这点,“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是啊,如果没有这样的预见性,那如何把握先机,掌控主动权并赢得胜利呢?
不管是战争还是商业博弈,以及人生和事业的发展等都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预见”确实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讲一个这样的例子。
聪明有大小之分:有洞见才有预见,明智的判断是趋吉避凶的关键!
中国人都以诸葛亮为聪明人的代表,为什么?就是因为诸葛亮算无遗策,对事情的变化和发展有清晰的判断,这体现了一种对变化的驾驭力。
没有变化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在变化之中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所以一个人要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性,就需要对现在的情况有分析,对未来的变化有判断。毕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智果(荀果)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也是智氏家族的军师和智氏六世祖,他就是一个非常有洞察力的人。他的先见之明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智氏第六代家主智宣子荀申要立荀瑶(智伯瑶)为第七代家主的时候,智果就提出反对意见:
瑶有五长过人,惟一短耳。美须长大过人,善射御过人,多技艺过人,强毅果敢过人,智巧便给过人,然而,贪残不仁,是其一短。以五长凌人,而济之以不仁,谁能容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
他的意思是荀瑶什么都好,文武全才,但唯独性格不行,如果是这样的人当家主,恐怕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但奈何智宣子主意已决,智果悲叹“吾不别族,惧其随波而溺也”,后来荀瑶不听智果的建议导致兵败,其后智氏族灭,而智果因为改氏谱为辅氏,智氏血脉因为他的洞见而得以善存——智氏灭,唯辅果存,后秦灭六国后,辅姓后裔不忘先祖,恢复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