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启津南,战鼓催征。2025年,津南区以“首战即决战”的魄力,“拼”字当头、“实”字为要,在第一季度交出了经济提速、产业跃升、民生向暖的春日答卷。

行走在津南大地,处处跃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专精特新企业正将"智造"基因注入传统产业;塔吊林立的工地上,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创新涌动的实验室中,产学研深度融合正孕育着点亮未来的科技成果。一组组跃动的经济指标,一个个落地的重大项目,一串串温暖的民生数字,共同编织成津南首季发展的锦绣华章。

即日起,我们推出“首战·开门纪”系列报道,以笔为媒、以图为证,深入一线记录创新突破的精彩瞬间,全景展现津南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我们将聚焦重大项目推进的“速度与激情”,破解科创企业成长的“硬核密码”,记录民生工程落地的“温暖刻度”,聆听城市更新中的“百姓心声”。

春风带着生机与希望,轻轻拂过田野,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2025年一季度,津南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开门红,在农业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打造小站稻产业集群……农业发展万象更新。

羊肚菌“落户”家门口

走进位于津南区葛沽镇的食用菌数字化农业融合产业示范基地,289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羊肚菌的菌种已播种完成,农户们正在对大棚进行覆膜工作,为丰收做足准备。

“种植羊肚菌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今年1月份种下的羊肚菌,预计5月份就能收获。”张文冰是基地的负责人,他正带着农户们将黑白膜覆盖在种植大棚上。

羊肚菌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食用菌皇后”,在消费市场持续走俏,不过羊肚菌从育种到种植却是个技术活。

张文冰介绍说:“得益于津南区的支持,我们购置了制种机和营养包机,从原种到栽培种以及营养包的制作,育种基地实现了菌种培育的标准化,为菌种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种植过程中,羊肚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苛,18℃-22℃为最佳生长温度,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影响其生长。覆膜完成后,我们的技术人员将按时查看菌丝生长情况、湿度、温度……确保羊肚菌丰产丰收。”


羊肚菌种植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津南区探索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久,一个个羊肚菌将在温暖湿润的土壤中破土而出,为津南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小站稻把路走宽了

“这个是把小站稻插秧、收获的画面展示在包装上。”“这款是伴手礼的样式。”“这种小布袋的包装比较适合冬天。”在八里台镇的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和跃升”品牌小站稻产品被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说起这些包装的设计,合作社经理李晶滔滔不绝,而如今她对合作社的发展也有了新想法。

“我们不仅要种好小站稻,更要讲好小站稻故事。津南区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将投资的资金用于厂房的提升改造,打造“小站稻+”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小站稻文化,让更多游客了解津南,感受稻作文化魅力。”李晶介绍说。


李晶口中提到的厂房位于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空间开阔,将被设计成小站稻历史文化展馆和研学场所;二层开辟“和跃升”小站稻产品展销、电商直播及荣誉展示区域。目前,厂房已进入验收阶段。


除了厂房提升改造外,稻米加工设备也已完成换新。李晶介绍说:“我们还利用资金购置了色选机、抛光机和真空机各2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其中,色选机环节尤为关键,可以筛选出优质米粒与异色杂质,大幅提升大米的外观品质,确保每一袋小站稻都能以更优的‘颜值’走向市场。”


小站稻文化多姿多彩,稻米产业深加工推动升级。津南区紧紧围绕“种、种、管、收、运、储、加、销、消”全产业链做好“一粒米”文章,全力推进国家级小站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小站稻产业链品牌质效。

土地无言,却孕育着蓬勃生机,新产业、新思路在此交织,演绎着津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故事。

来源:融媒津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