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银杏树苗根部的滴灌带。(王玮 摄)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民丰县等地,以政府为主导,将中药材种植融入防沙治沙工程,当地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修复与中草药种植的融创之路。
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距离县城35公里,是该县生物治沙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承载着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生物治沙的“试验田”,由该县国资委下属国企新疆田园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0万元建设,配套高立式沙障、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技术,形成“防风固沙—土壤改良—药材种植”的系统化方案。
从2025年3月开始,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1000亩的沙地上陆续种植了银杏、榅桲、酸枣、大果沙枣等乔木,以及红柳、梭梭、白刺、四翅滨藜等灌木树种,逐渐构建起“乔灌结合、林药间作”的立体生态体系。
4月8日,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里正在生长的白芍。(王玮 摄)
此外,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还通过精准施策,筛选36种中药材进行适应性试种。“薏米、射干和板蓝根的情况比较好一些,种的比较多。其余品种都是12亩的种植面积。”新疆田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国英说。
据介绍,从2024年11月开始种植中药材,到今年三月份开始大规模播种,由种源公司回收产品,技术方面也由提供种源的公司支持,每天有300多名该公司员工在此劳作。
“我们就是不断实验不断更新,找出最适应的品种。”许国英说。
截至目前,于田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5万亩,包括肉苁蓉、板蓝根、甘草、防风、酸枣等多种中药材。在治沙实践中,于田县采用“短、中、长期”药材搭配种植策略,短期药材如甘草、肉苁蓉可快速固沙并实现收益;中期药材如酸枣、沙枣兼具生态屏障与经济价值;长期乔木如银杏则构建稳定防护林体系。
“不断探索种植多样化。必须要多样化,太单一的话,扛不住市场的风险。”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江东辉说。
4月8日,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滴灌带。(王玮 摄)
新疆治沙工程始终将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置于首位——在于田县挖掘道地药材的潜力,稳固沙丘、提升植被覆盖率、筑牢生态防线的同时,民丰县防沙治沙试验站同样也在中草药里努力寻找最合适的对象。
试验区按照“10亩一品,间作套种”的方式,试种罗布麻、甘草、板蓝根、款冬花、党参、黄芩、白术、白芍、黄花菜等22种中药材;还试种土豆、胡萝卜、恰玛古、花生、葵花、洋葱等10种经济作物。
4月8日,民丰县防沙治沙试验站里,工作人员正在洋葱苗培土。(王玮 摄)
“我们先行先试,这样农民就不用担风险。”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磊说,用这种方式,实验带来的风险由林草部门承担,等待实验出了好的品种,再向农民推广。
贾磊预计,实验在今年就能出结果。那些与本地沙漠适配生长、品质优良的中药材,再叠加产量和市场需求的综合考量,将被决定哪些会被选中并推广给当地农户。
“必须找到更好的经济增长点,才能让群众在治沙过程中更好地享受到防沙治沙的红利。”贾磊说。
新疆于田县和民丰县的治沙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中药材选种试种,通过1至2年周期观察药材,确保品种适应性与经济效益双达标,是向沙漠“药”效益的有效途径,也在为干旱区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鲜活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