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桃花满枝春满园。近日,在沈丘县刘庄店镇张庄寨村,126亩桃树迎来花谢坐果期,丰收有望。
“今年坐果率明显高于去年,不出意外,又是一个丰收年。我要土里‘桃’金,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致富路!”37岁的返乡青年李永涛踌躇满志地望着这片倾注了自己9年心血的桃园。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永涛怀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家乡的眷恋,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当时,恰逢县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青年人返乡创业,我便寻思着,为何不抓住这个契机,流转一片土地种植黄桃呢?”
李永涛说干就干。在镇政府、村委会的全力支持下,顺利流转到126亩土地,正式踏上了他的黄桃种植之路。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比较,他最终选定了果肉紧实、甜度高的19黄桃和83黄桃两个优质品种,实施种植,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从种下小树苗到挂果,他足足耐心等待了三年时间。第四年,桃树开始挂果了,他终于‘桃’到第一桶金。五年后,桃园开始进入丰产期,这让他满心欢喜。”张庄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庆凯介绍说,这个过程,没有足够的耐心根本坚持不下来,只有亲身种过果树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艰辛滋味。
黄桃连年丰收,土里‘桃’金的喜悦让李永涛坚信自己当初选择返乡创业的路子是对的,种植黄桃的劲头更大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3年夏天,进入丰产期的果树硕果累累,丰收在望。连续的阴雨天气却如同一记重锤,让即将成熟的黄桃出现了大面积裂果、烂果。
“那一年,差不多损失了三成的收成。看着烂在枝头的果子,心里甭提多难受了。”李永涛谈及过往,仍心有余悸。还好,这没有动摇他开发“桃经济”的信心和勇气。为向桃园要产量、要效益,李永涛奔赴安徽砀山等地取经。在当地众多果园基地,他整日跟着种植大户,悉心观察种植环节,将关键技术要点详细记录在册。与此同时,多次邀请当地县乡农技专家到他的果园实地考察、指点迷津。
得到多方助力、获得众多“金点子”后,李永涛开启了桃园升级改进。一是重新规划果园沟渠走向,加大排水管道管径,全面升级排水系统,确保积水能快速排出。二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他刻苦钻研,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了科学有效的防治“秘籍”,从果园定期消毒到精准用药,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今,李永涛的桃园已渐入佳境,形成了稳定的生产周期:每年3月10日至25日是开花期,6月25日至7月25日是黄桃成熟采摘期。与安徽砀山黄桃罐头厂建立订单式销售模式,成熟的黄桃直接运往加工厂,摇身一变成为美味的黄桃罐头,销往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仅此一项每年能为李永涛“桃”来120万元到160万元的净利润。
“自己富了不算富,能让乡亲们增收致富才是我的初衷。”李永涛说,采摘期间,桃园雇佣七八十名钟点工进行采摘,每人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采摘季持续一个月,这样能为村民们带来30多万元的不菲收入。
“与此同时,李永涛破除‘车多碍路,同行是冤家’的陋习,积极指导发展新的黄桃种植户。”刘庄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韩俊哲介绍说,在李永涛的示范带动下,刘庄店镇又有13户村民加入了黄桃种植行列。镇政府因势利导,全力打造黄桃产业示范带,目前已经培育了类似的特色种植基地8个,带动了600多人从事黄桃种植、管护、运输、销售,让“桃产业”逐渐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群抱团发展的嬗变。
“下一步,我们种植户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大采摘观光农业‘蛋糕’,让更多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品尝到我们的黄桃。实现从单纯‘卖桃子’到‘卖风景’的嬗变。依托桃产业,‘以花为媒’,成功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从黄土地里‘桃’出更多的金元宝,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乡村振兴之路。”春日的暖阳洒在李永涛的脸上,只见他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沈琳桂 通讯员 杨乐乐 王向灵
编辑/张经纬 审核/牛春霞 监制/武文科 总监制/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