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的灵魂

李伟明

来到久别的宁波,准备看看天一阁。没想到,原本暴晒的天气,突然下了一阵暴雨。事先约好同去参观的多年不见的老同事,在路上发来微信说:“风雨天一阁!”

天一阁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全国著名藏书楼的身份。据有关资料,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年—1566年),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如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一阁,已扩展成了一个不小的园林式庭院。走进院门,一眼就看到这里曾经的主人范钦的石像。



“天一阁”藏书楼的“尊经阁”(图源:新华社)

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氏。他是嘉靖十一年进士,做过京官(工部营缮司郎中),但更多是在地方为官。后来,他辞官回家,从此,把毕生乐趣投入藏书,于是有了堪称奇迹的天一阁。这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对天一阁来说,范钦是灵魂人物。没有范钦,就没有天一阁。而因为天一阁的存在,后人又认识了顶级书迷范钦。一个人对书籍得有多深的热爱,才能成就这么一番事业。有人说,因为主人四处为官,所以收藏的书多。这显然不是理由。千百年来,比范钦阅历丰富的人不知还有多少,官当得比他大的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建成一个偌大的私家藏书楼?也有人说,因为范家有足够的宅基地,具备藏书的条件,所以成就了这么一位伟大的藏书家。这个理由当然也不充分。居所宽阔虽然是藏书的硬件,但比范家更大的庭院多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藏书?就像今天,很多人的房子足够大,但一本书也懒得放。而一些身居斗室的人,反而拼命藏书,塞得屋子里到处都是。说到底,还是因为其人心底的那份热爱,狂热的爱。在他心中,书的分量最重。所以,他可以舍弃一切,只为了书。

范钦留下的书,不仅仅是留下个文本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古代图书传播传承的条件有限,有些书,如果不是天一阁,可能早就失传了。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便作出了重大贡献。相对于观赏,传承文化是藏书更重要的价值。

今天的这个庭院,经过了扩建,范围不小,楼阁众多。院内古树成荫,环境幽雅。抬头望,可见围墙外一栋栋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它们与这一方天地仿佛是两个世界。喧嚣的都市,需要保存这么一方静谧之地。



天一阁(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天一阁的核心建筑,其实是院中的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重楼式建筑,据资料介绍,面积约2.6万平方米。

因为是私家藏书楼,以前,外人是不能进入天一阁的。由此也可见,范老爷子对这些书太宝贝了,生怕有遗失或损坏,不让外人看。这种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也不喜欢把书借给外人阅读,因为怕别人不爱护,把书给弄脏了甚至弄破了。当然,范家的规矩并非一成不变。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这个规矩便被打破了,第一个外人登上了天一阁。这位贵客叫黄宗羲,大名鼎鼎的学者,老家在邻近的余姚。此后,一些有影响的大学者陆续成为天一阁的访客。

虽然是著名的藏书之地,但遗憾的是,作为普通游客,我一本书也没看到。天一阁的藏书,已不像早先那样摆放了。现在有了新的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为书籍的保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藏书在范钦身后不断有增加,当然遇到乱世也有减损。如果不是范钦,他的后辈不大可能把书当作最重要的家产来保护。如果他们不代代守护,天一阁的生命也就在某个时期中止了。这种坚守,殊为可贵。参观天一阁,应当向范家致敬。如今,这里收藏的各类书籍达几十万卷。它们是天一阁永久的灵魂。因为藏书而成为一个著名景点,对范钦来说,定然是始料未及的。他的所作所为虽然不可复制,但他的精神可以广泛传播。即使技术革新使阅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藏书也不应就此终结。来到这个大庭院,眼中可以无书,心中必须有书。因为书,天一阁在众多景点当中,才永远有它的一席之地。



天一阁正门(江泽涵摄,图源:新华社)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4月11日第12版

作者:李伟明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