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仲造车
月庵和尚问僧:“奚仲造车一百辐,拈却两头去却轴。明甚么边事?”
无门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
月庵和尚问僧人:“奚仲造了一百根车辐,但拆掉两头的车轮、去掉中间的轴,这究竟要说明什么道理?”
无门慧开禅师对此评道:若能当下直接领悟其中的禅机,眼光会如流星般锐利迅疾,反应如闪电般敏捷透彻。随后又用偈颂总结道:当禅机的轮子转动时,即使开悟者也难免迷惑;因为真理超越空间方位,遍及上下四方与东南西北 。
一
月庵禅师
法号月庵,信州铅山人,属临济宗杨岐派南岳下十四世 。
师承开福道宁禅师,晚年任潭州大沩山住持,以禅诗改句闻名,如修改官员诗作“会得松风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展现“唯识无境”的禅观 。去世前作偈,“面皱眼枯神色凝,发长骨瘦貌棱层;欲藏百拙无闲地,已是乾坤方外僧” 。青年参访宁道者时,以“展两手”回应“带得宝来否”,被一喝后彻悟;后参死心禅师,深入“云门话堕”公案,终透法源 。
主张“万法唯识”,如改诗公案中通过“松风非物外,江月即吾心”破除外境实执 。“奚仲造车”公案,以“拈却两头去却轴”喻缘起性空,强调超越二元对立 。
二
奚仲
奚仲是黄帝六世孙,同时也是我国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木制车辆,被后人称为“车祖”“车圣”“车神”等,受到历代百姓的尊重和景仰。时至今日,在我国个别地区仍保存有“车神庙”,并流传着“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俗语。
三
公案不可解
不是解析公案,而是梳理,尽可能被地不去误解公案。
公案需要参究,要吃上力,吃住劲了,就有疑情。
轮子,轴,车体一连起来,运转起来,那就是车子,分离开,还是车子吗?
车子有恒定不变的自性吗?又是什么缘由成为车子?这如同参,父母未出生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四
机锋
月庵和尚以 “奚仲造车” 为机锋,将车拆解为轮、轴、辐等部件,实为破除对 “车” 这一概念实有的执著。禅宗通过此公案揭示:车仅因部件组合而假名存在,拆解后 “车” 的实体消失,但材料本身未增减。此即《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具象化表达。
凡夫或执于 “部件实有”,或堕入 “拆后皆空” 的断灭见。禅机在于 “即空即有,不落两边”。
参此公案需 “吃住劲” 的关键在于当 “轮轴分离,车体何在?” 的疑问直击心灵时,须保持 “不落思维、不求解脱” 的纯粹疑情。此疑情如箭在弦,蓄势待发。车辆运转时看似有恒定功能,但本质仍是因缘假合。参究者需类比 “自我”:五蕴和合时假名为 “我”,离散时 “我” 亦无存,以此照见 “无我” 实相。
禅者追问 “未生前” 实为勘破生死流转的假相,直探 “不生不灭” 的本性。如香严禅师击竹开悟,顿见 “无始无明” 破后的本来面目。
若真参实究,“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的灵动并非比喻,而是心性本具的觉照力现前。此时 “四维上下” 无非自性光明,如无门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
公案非逻辑谜题,若以 “部件重组即车” 等思维作答,恰堕入 “意识分别” 的陷阱。禅机在 “拈却两头” 时已超越概念。参究中若生 “空寂灵知” 之觉受,须知此仍是识神作用,非本来面目。如长沙景岑禅师警醒:“百尺竿头坐底人,虽得入未为真”。“奚仲造车” 与 “父母未生前” 的话头,实为禅宗 “破相显性” 的一体两面。参学者若能在疑情炽然时 “回光返照”,当下照见 “轮轴分离处,本来无一物”,则 “机轮转处” 即是归家之路。如沩山灵祐所示:“且莫错认定盘星”,一切言语动作无非本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