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奇妙、最高端、最复杂、最深邃的产物,宛如一本打开的书,字里行间满是历史回响与文化沉淀。有建筑学家比喻:建筑是“字”,街道是“句”,街坊是“章节”,公园是“插曲”。与纸质书的“历时性”不同,城市具有“共时性”,能瞬间打开历史。所以丘吉尔说:“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


城市的建筑是文字,街道是章节,它们酿就了城市文本的核心意趣。上海的外滩、南京路和淮海路犹如希腊字母π。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一部立体的建筑史,从新古典主义的庄严到巴洛克的华丽,从哥特式的尖顶到文艺复兴的圆拱,从西方古典元素到中国传统符号,包容了各种风格与元素。连陆谦受和威尔逊合作设计的装饰艺术派范例中行大楼,也按有中国式大屋顶,屋檐下饰以石斗拱,外墙花岗石贴面加中国式云纹,每层两侧有“寿”字镂空花格窗,外墙上还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大楼是中国民族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建立在母体建筑基础上的标志建筑才独具魅力,犹如凝固的交响乐。海关大楼的钟声准时响起,诉说着时间的故事。雨果对巴黎的印象也来自钟声,《巴黎圣母院》中教堂的晨钟,像暴风雨在咆哮似的大合奏,无比壮丽辉煌。和平饭店的绿色金字塔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图坦卡蒙法老陵墓惊艳于世,标志着外滩从新古典主义向装饰艺术派的转变。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上海滩的传奇。

然而,标志性建筑只是城市的“果”,远非“因”。真正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是它的母体建筑。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城的灵魂。胡同取名韵味十足,如“龙头井”“骑河楼”,美得毫不逊色于“夜行船”“恋绣衾”等词牌名。四合院布局讲究尊卑、长幼、内外有序,形成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这里的居住条件似乎影响了居住者的素养气质,相不干扰,敞快达观,不拘谨计较。雪夜围炉夜话,喝着老白干,吃拍黄瓜、麻豆腐、炸花生米,或静听风声嗖嗖,那情调足以让游子凝神,离人梦远,思妇断肠,白头垂泪。

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与历史。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传承了四合院和街巷住宅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早期老式石库门有浓郁的中国传统住宅特征,通常是三开间或五开间,中轴线对称布局。进门后是小天井,正对天井为客堂,左右对称布置次间及厢房,再向后是后天井,多作厨房间、佣人间和储藏间。大门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样式,石箍、黑漆大门、铜门环,而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山花门楣,卷草、涡卷、飘带等装饰元素,却是十足的西洋符号,展示了海纳百川的姿态。

上海的弄堂传承“远亲不如近邻”的习俗。端午一起包粽子,中秋敬月吃团圆饭,弄堂就是石库门的大家庭。晨间“马桶拎出来”的吆喝声打破了宁静,卖菜、卖早点的小贩陆陆续续走进弄堂,午后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桂花糖芋艿”“红枣莲心粥”“虾仁小馄饨”不绝于耳。鲁迅觉得那些口号很漂亮,不知他是否从《昭明文选》或《晚明小品》中找过什么词汇。弄堂口过街楼下按惯例有小人书摊,弄堂里住着鲁迅、茅盾、叶圣陶、田汉等大作家。夜深人静时,卖夜宵的小贩开始吟唱,这时的文学匠人们会忍不住下楼买碗馄饨慰劳饥肠。

城市的密码隐藏在建筑与文化的交融中。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的浦东发展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门厅,下半部分由八个圆拱形门洞构成,两侧拱肩上镶嵌着普罗米修斯、雅典娜、苏格拉底等古希腊风格人物形象,代表现代银行家应备的16种品性。这些浮雕的双重隐喻,启示金融从业者需以专业能力维系稳健,依托伦理底线传承使命,更需剥离殖民遗产,注入公平性、可持续性与包容性,方能在金融文明的演进中焕发新生。

林徽因说,大凡一派美术都分有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诸期,建筑也是一样。建筑艺术美有规律,如近似三比五的黄金比例较“好看”。希腊神殿是精美艺术建筑,济慈咏叹奥林匹克的诗中说:“美中第一的人,应是力量强中第一的人。”希腊人用四肢笑敬神祗,作神殿的柱式。多立克柱式粗矮,柱头简单,无底盘,成排的柱子略向中央倾斜,中线延长可在高空交汇,一派朴素坚实庄重的气象。爱奥尼克柱式细长,柱头涡卷纹样,柱脚有底盘,轻快、玲珑、洗练。科林斯柱头纹样更细致,如美少女,雕忍冬草图案,富丽堂皇,据说是拜忍冬草在美少女墓穴上穿蓝而出带来的灵感所赐。

当年外滩建筑群基本成型时,一位外国记者写道:“这些风格多样的建筑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能工巧匠设计,而工部局从未要求以某种风格来和谐统一。”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既竞美又呼应,构成了巧妙的和谐。城市中风格多样的大型建筑物越多,越有吸引力,引得人们不时驻足欣赏。

而城市的未来,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作为外滩首座全面商业改造的建筑“外滩三号”,如今已成为汇集艺术画廊、餐饮及休闲场所的时尚地标。老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世人常保留其立面,而对其内部进行更新改造。

城市阅读是可能且必然的。丰子恺先生曾言,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这些建筑记载了各时代文明讯息。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蕴含着文化密码。

原标题:《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上海的文化密码》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图片来源:本报资料

来源:作者:何成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