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起源于宋元时期,它是独特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体现了人文造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享。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的《文化中国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闽西和闽南地区,是适应大家族聚居的巨型楼房住宅,由于所处山区,因此防御功能是土楼建造的第一要素。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黄汉民:底下墙脚是鹅卵石的,想把它撬开不容易,这么厚的墙,底层是厨房,二层是谷仓,上头才住人。厨房、谷仓基本上有的都不开窗,像这个就开小小的窗。要想强行进来太不容易了。


土楼的建筑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上,在内部建构上也很有讲究,土楼的墙壁,是用生土夯筑而成,厚重又坚实。不论是圆楼还是方楼,福建土楼大多都会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将最重要的建筑物置于中轴线上,再向四周延展,以强烈的向心性来彰显家族的凝聚力。“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合楼帮扶。”而土楼里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古朴的家具、装饰,都体现了楼主的审美情趣和勤劳智慧。


漳州市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 简荣伟:每个楼门都有楹联,像这种彩绘能够保存到现在也是非常不容易。这就体现我们主人对建这个土楼,希望以后人丁要兴旺,特别是要重视文化。

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全面普查,福建土楼现存3700多座。


202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漳州华安等地选取7座土楼尝试活化利用,在修缮的同时,建成土楼观景平台,让游客更便利地欣赏土楼周边的风光,不仅守护了历史根脉,还激活了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价值。


(央视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