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穿行在卢努甘卡庄园(Lunuganga),台阶、草地、连廊,每一处初看都不宜用精致来形容,它们低调平和,彼此相依相连,恰到好处地实用,随着时间流逝,默默地呈现不突兀的美感。


下午的一场豪雨,让这座绿色主导的静谧园林——为斯里兰卡赢得国际声誉的艺术杰作——更富生机,更加亲切。雨水倾泻而下,湖面与湿地,池塘与草地,界限愈加模糊,向湖上望去,氤氲间天地人彼此连接。


避雨的小小连廊,墙壁斑驳,立柱古旧,简单的桌和椅,供来客静坐听雨,轻声交谈,不觉焦躁。连廊的天花板,是当地民宅常用的水泥瓦,其他如红砖、陶瓦、水泥地板砖等普通建材,被广泛应用于这座以设计精妙而闻名的园林,成为它的特色之一,加之重新利用的旧建筑构件和旧家具,平凡的材料呈现高级审美与极致浪漫。


连廊内置有一尊杰弗里·巴瓦(Geoffery Bawa)的头像,这位伟大的建筑师,卢努甘卡的缔造者神情淡泊地望向远处。近半个世纪里,卢努甘卡是巴瓦的家,这位斯里兰卡建筑艺术的开拓者,已经成为国家的传奇、亚洲的传奇,卢努甘卡是他留给世人的一连串瑰宝中最闪耀的那一个。巴瓦和他的作品早已蜚声国际,被评价为“将现代形式及感受和谐舒适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


位于科伦坡以南60余公里处的滨海小城本托塔,因卢努甘卡而被世人所知悉、憧憬。巴瓦于1948年购入德杜瓦湖畔的这块土地,已经废弃的橡胶园,梦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家,这也成为他由律师转行学习建筑的原因之一。巴瓦赴英国学成归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持续不断地修造营建,这座私家庭园成为最能体现巴瓦独特空间理念的作品。


2003年巴瓦去世后,卢努甘卡由杰弗里·瓦基金会管理,作为一家精品酒店运营。庄园内的主要建筑,包括主屋、桥房、画廊工作室、画工房、肉桂山房,以及自科伦坡迁移而来的埃娜·德·席尔瓦住宅,都设有客房。入住酒店、参加导览或者到餐厅享用美味餐食,即可体验这座伟大的园林。


昔日的半室外主客厅成为酒店的餐厅,向北延展到室外草坪,面对断崖和远处的湖泊,视野深远。近处一株造型极其优美的鸡蛋花树,和一尊裸体少年雕塑,是卢努甘卡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景观。在傍晚的霞光中,经典场景更加梦幻。将自然与人文元素融合于场景中,是巴瓦的拿手好戏。一段红砖矮墙,一条木篱笆,几个陶罐,就把热带岛屿草木繁盛的景观带入人文世界。


早年长期居住、周游于欧洲,热爱艺术的巴瓦锤炼出一流审美,他钟情于意大利文艺复习时期园林和英国18世纪花园,将它们的风格融入卢努甘卡。对艺术的追求与作为建筑师的务实、创新并不违和。巴瓦不迷信高级建材,擅长利用本土、日常的材料,例如,他将斯里兰卡传统陶瓦覆盖在常见的水泥瓦上,解决了防水、隔热需求,确保材料易得成本可控,凡此种种,反而由此塑造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抵达卢努甘卡前,要经过一段密林间的崎岖小路。疯长的热带植物,让人不由地困惑于园林的选址,却也印证了它的特质——一处精心打造的荒野。巴瓦去世后,卢努甘卡的样貌不再改变,但精心维护必不可少。若一周没有人修剪管理,小路就会消失在丛林中。尽管巴瓦对此可能并不介意。他平静地看待自己的作品被改造乃至被拆除的结局。


卢努甘卡被赞颂为“花园里的花园”。它是巴瓦建筑设计的试验场,巴瓦关于建筑、空间、环境、生活方式的理念与设计,往往都能在这里找到线索。远处的山与湖,斯里兰卡这个诱人国度的丛林、高山、海岸与芸芸众生,乃至更辽阔的世界,是更大的那个花园。


本文摄影/严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