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上海市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拥军优属基金会。回首基金会发展历程,一条主线始终鲜明地贯穿其间:部队有所需,我们尽所能。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30年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社会化拥军优属等一系列工作,共实施数千个拥军优属实事项目,数百万人次获益,深受驻沪部队官兵和广大优抚对象赞誉,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荣誉,成为上海双拥工作的重要平台。
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金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完善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拥军优属工作模式,为实现强国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拥军优属的生力军
30多年前,除了驻沪部队,上海还有一万多名革命烈士家属和伤残军人以及一大批在农村的复退军人,其中一部分生活困难。“不能让优抚对象在战争时期流血、在和平时期流泪”,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应运而生。
作为政府优抚工作的重要补充,诞生伊始,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就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使命:除了政府保障这个“大灶”,还要发挥社会力量给有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开“小灶”。
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基金会都要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特殊保障。春节和建军节之际连续多年开展“四百”活动:每次出资100万元,帮助100名革命烈士、病故军人、现役军人的子女上学,向100名革命烈士家属、100名革命伤残军人送上温暖。为褒奖英雄,2006年基金会又出台规定,凡是为上海人民英勇捐躯的官兵,无论籍贯何地均发放慰问金。
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邀请沪上百名烈属代表登上上海中心118、119层,远眺上海美景和建设新貌
30年间,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始终坚持顺应时代变化和部队需要,发挥拥军优属生力军作用,不断创新优抚服务内容。
1996年基金会出资100万元,与上海警备区、上海电视中专联合开办“上海电视中专军人学校”。次年7月学校正式开学,两年的学制安排可实现“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首期学员就有2000余人,后覆盖人群全面扩展到驻沪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
2005年2月,时任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副政治教导员王庆平在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为保护弹体不慎脱手的战友而英勇牺牲,年仅35岁。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决定每年为他年仅6岁的儿子提供助学金,至其大学毕业。当年秋天,基金会正式启动了“三属”子女助学计划,20年来从未间断。
近年来,科技拥军、改善生活条件和体育文化训练设施等拥军实事项目遍及驻沪各部队;慰问边海防、小散远和战备训练一线部队,提振官兵士气;给特殊困难的驻沪部队官兵特殊慰问补助等实事,深受各部队欢迎和好评。同时,帮助解决军嫂培训和就业,积极协助部队解决担任战备执勤任务的干部家属子女看护等实际困难,让一线战士充分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
“社会化”拥军的探索者
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拥军优属工作,仅靠自身“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向“社会化”拥军这一模式转变。
从单纯募集资金,到探索“项目化+网络化”,一系列更具个性化的新项目由此诞生。2018年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与光明集团合作,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推进“光明营养计划”,为本市烈属、因公牺牲遗属、1至6级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等5000多人提供“随心订”个性化服务和节日礼包。
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和光明集团联合开展“光明营养计划”
近年来,基金会开展“舒心厨卫适老改造”项目,共投入1200余万元,持续推进适老厨卫改造,惠及近300名重点优抚对象。
上海推出“沪惠保”后,基金会每年安排200多万资金,为伤残军人等1.5万多名优抚对象和特殊群体持续办理“沪惠保”补充医疗保险,有效减轻了优抚对象患重大疾病的医疗负担。
2022年“八一”前夕,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牵头下,“美丽园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联盟”和“崇敬心理健康支援服务联盟”成立。美丽园联盟以“军人职业受尊崇、军人军属得实惠、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有优待、联盟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共发展”为宗旨,首批成员包括中国福利会、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医院、华山医院、静安区文化馆等15家单位。
为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基金会深度转型,近年来先后设立智库平台,针对社会化拥军优属开展战略应用研究与决策咨询,并成立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逐步形成专业社会服务体系。
崇敬公益的引领者
举办崇敬大会,是基金会近年来的一个新举措。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希望以“崇敬公益”为纽带,引领全社会形成尊军崇军氛围,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防动员能力。
“一方面,这是在贯彻落实党中央‘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要求,让军人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这份崇敬之情可以自然转化为社会各界拥军优属的行动自觉。”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崇敬公益系列活动,作为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新干线。比如,联手教育基金会,共同设立1500万元的“崇敬教育”基金;联手社会爱心单位,设立600万元的“崇敬英雄”专项基金,安排100万元支持国防学校、英模子女教育和崇尚英雄事务;建立“崇敬公益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形成崇敬公益服务系列载体。
在基金会的努力下,越来越多上海市民志愿加入多元化崇敬公益服务体系。45岁的韩佩伦是一位企业家,同时也是奉贤区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队长。每个月末,他会和队员们分组来到奉贤烈士陵园、李主一烈士纪念碑等五处烈士纪念设施,擦拭墓碑、清扫环境,每逢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他还会积极组织祭扫活动。
拥有“红色基因”的上海,分布着76处烈士纪念设施。2021年7月《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施行,同年12月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组建首批6个区的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2022年9月,第二批崇敬志愿服务队成立,实现对上海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全覆盖”。
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不到5年,就已组建了46支专业分队,累计提供1000多场次法律、医疗、家政、心理健康等志愿服务,惠及优抚对象超20万人次。
2021年重阳节,市拥军优惠基金会组织医疗专家志愿者为军属问诊。
原标题:《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三十年,实施数千个实事项目让数百万人次获益》
栏目主编:张骏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张海峰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