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李贤设宴款待未来女婿,酒菜未动,忽然指着桌上的藕片随口一问:“因荷而得藕?”看似寻常的饭桌闲谈,其实话里有话。这不是考学问,也不是聊吃食,而是一次以对子为名的试探。
对面年轻人不疾不徐,轻声答道:“有杏不须梅。”八个字,一语双关,既合联意,又含心意。李贤当即拍案,大为赞赏。这顿饭没吃出菜香,倒吃出一桩姻缘,也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一个看似寻常的饭局,实则是两个读书人的心照不宣。这一问一答之间,藏着才气、风骨与分寸。
饭桌之上,菜未动,话已深
明朝天顺年间,朝中重臣李贤在家设宴,一来是招待宾朋,二来是为了考察一位才子——程敏政。
这天饭桌上,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奏章对策,反倒是饭未开口,人先动了心思。
李贤让家仆端上一盘清炒藕片,自己亲自为程敏政布菜。筷子夹起一片藕,放进碟中时,他突然侧头说:“因荷而得藕。”
语气平和,话也简单,只是寻常一联。但有些话,听着是随口说说,实则字字带钩。
身边宾客面面相觑,没人敢抢答。气氛安静了半晌,程敏政略一思索,指着桌边的杏盘,淡然一笑:“有杏不须梅。”
这话一出,李贤先是怔住,接着放声大笑,一连说了三句“好,好,好。”
在场的人顿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饭局,也不是普通的对子。
八字藏心意,一联定姻缘
“因荷而得藕”,这不是问时令时蔬,也不是考诗词修辞。联中暗藏的,是大儒的一点试探。
“因何而得偶?”意即:你今日能坐在这桌上,是因何缘分?你若想成我家佳婿,有何凭据?这不是刁难,是问根问底。
“有杏不须梅”,程敏政不是谦词客套,也非机巧逢迎。他的回句,用“杏”谐“幸”,以“梅”借“媒”,八字既对上音义,又含情入理——有幸蒙恩赏识,自不需媒妁之言。
这样一来,上下联不仅工整,还在“荷”“藕”“杏”“梅”之间各自成意,前后呼应,句句有来由。不仅显出才思之敏捷,更藏着一份体面、一分尊重,也显出他识大体、明礼节。
程敏政此时不过十六七岁,这一答,既不狂妄,也不卑下,说是少年应对,倒更像老成持重之士。
李贤是何人?当朝大学士,吏部尚书,主持朝政,曾谏言、定策、荐贤,胸有万卷书,手握朝堂权。平日里语气慢条斯理,字字有分量,见惯了才子,听多了套话。
可这八字下联,叫他眼前一亮。李贤望着这位才子,杯中酒都忘了喝,转头吩咐道:“此子,可托家室。”
一桩婚事,便在这桌菜、一句联中定下。
少年成名,不靠家世靠真才
程敏政出身不凡,父亲程信是兵部尚书,出将入相的家底摆在那儿。但光靠出身,进不了翰林,坐不上学士之位,更难得李贤亲点女婿。
小时候聪慧异常,十三岁跟随父亲赴任四川,因才思敏捷、性情豁达,被巡抚罗绮举荐为“神童”。此言一出,举荐上报京师。
朝廷当时有位太监奉命进贡活蟹至皇帝案头,英宗正好在御前召见这位“神童”,顺口吟出一句:“螃蟹一身麟甲”,语带轻松,却带有试探。
程敏政不慌不忙,对出:“凤凰遍体文章。”堂中寂静,随之是宫人低声惊叹。英宗点头称妙。
李东阳也在一旁,对出了“蜘蛛满腹经纶”,同样得赞。
两个少年一时声名大噪,英宗点头:“一为宰相,一入翰林。”
皇帝虽话未明言许官,但当场令其入翰林院,供养读书,派三位阁臣为师,日日听讲。此事一出,百官皆知此二童非池中之物。
不过,程敏政自入翰林起,却不骄不躁。他不仗才自矜,更不以门第自傲。年年有文稿呈上,年年考课皆优。为人稳重,处事圆通,最得几位老成重臣之喜。
李贤便是其中之一。
联中藏事理,字里有乾坤
这次饭局,是一次明面上的款待,更是一场沉默中的试探。古人讲“父择婿,重三德”:德行、才识、气度。
用八字对子出题,既不张扬,也不失尊重。
李贤常年主政,见多识广,一眼就能看穿人的底色。选婿要看才情,但更看人心是否稳重,处世是否端正。
“因荷而得藕”,若对者不解其深意,只对出“缘木求鱼”“依花折柳”之类,虽音义通顺,却难得重用。
“有杏不须梅”,妙在一“幸”一“媒”,字面温和,意蕴不浅。联中回话,不急不怯,正合读书人的本分。
这等回句,不是照书本套来,不是当场硬凑,而是真识文章,真懂事理。
一句成全,李贤笑了;一句有礼,程敏政进了李家门;一句成联,后来成为文坛佳话,载入笔记史册。
婚后多年,程敏政未负李贤所托。文章稳健,政声清正,著作有《皇明文衡》《宋遗民录》,整理文稿不下百卷。历任翰林编修、左谕德、太常卿、礼部侍郎,一路走得平稳。
讽刺的是,这位从不因言获咎的人,却在后来的一次科举中,因“泄题”之案被卷入漩涡。唐寅、徐经因题目泄露入狱,牵连甚广。
程敏政亦被下狱。案情复杂,众说纷纭,有人说冤,有人说实。出狱不久,病重辞世,时年五十有余。
生前得名,却终未享福。但留书传世,诗文传家,后人仍记得他那八字妙句。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对的不仅是一联,更是一次识人、一次成家、一次入世。
结语
饭桌不语空坐,词句之中已定人品;藕片杏果本是家常,联句问答却见高低。
读完这段往事,不难看出,真正的聪明不是一味炫技,而是恰到好处的回应;真正的才华,不在于惊世骇俗,而在于一句话能显分寸、守分内。
大儒设宴,一句上联;少年应对,一生结缘。对者有心,问者有意,世人传颂,不为奇文,而为人情。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