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为民践初心 乡村振兴显身手
——记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驻黄桥乡三所楼行政村第一书记肖东灵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孟凡军 通讯员 任宏伟)肖东灵是一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长期在乡镇工作,使他对农民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2016年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阶段,2017年12月,他受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财政局的委派进驻黄桥乡三所楼行政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三所楼行政村下辖10个村民组,有耕地2774亩,人口2628人,是一个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2020年4月肖东灵由工作队长转任第一书记,角色的转换使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也从此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政治站位。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肖东灵深知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责任,他不曾皱过眉头,有过叹息,更没有抱怨,特别是任第一书记以来,牢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教育,坚持抓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三所楼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他揆情度理,审时度势,亲自出任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包揽了脱贫攻坚的所有事项。七年来,三所楼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民生条件明显提高,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脱贫步伐不断加快,党支部作用充分体现,他本人也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使昔日软弱涣散的党支部,如今变成了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
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是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在澄清家底确定对象之后,关键是上项目上产业,“没有产业来支撑,脱贫攻坚嘴上功。”是肖东灵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扎下根,扑下身,常常同支部成员与村里明白人促膝交谈共商良策,根据三所楼村所具有特色蔬菜种植这一产业优势,果断提出要向产业要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16座,每座年增收3.5万元;扶贫产业的发展使三所楼村17户53人实现了脱贫目标,由于政绩突出肖东灵年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在2024年的表彰会上县领导称赞他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特色蔬菜种植产业
建设美丽乡村,改变村容村貌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2018年以来肖东灵身先士卒,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对上多争取,对下多筹集,对外多借力,对内多挖潜力”的原则,先后修建村内道路3000米,下水道1000米,修建生产路1300米,安装路灯90盏,投资2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1处,体育器材20件,配套建成了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如今三所楼村公共服务条件大幅改善,建成了服务功能完善,娱乐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该村2021年9月摘下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由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严防死守
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安全生产
“心里少一丝麻痹,安全就多一道护栏。”是肖东灵在历年的三夏防火动员会上必讲的一句话,他率先垂范,带领村“两委”干部全天候、无死角、无缝隙、逐户、逐块、逐地开展隐患排查,重点监控难点户做到严防死守,盯死看牢。2018年以来三所楼村两千多亩麦收任务没有冒过一股烟,黑过一块地,烧死过一棵树。
弘扬正气,传承文明
为了凝聚民心促进移风易俗,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每逢新春佳节村里都要举办“村晚”,第一书记肖东灵亲自策划,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党支部乘机对评选出的“五好家庭”“致富能手”“拥军模范”“好媳妇”进行表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各种陈规陋习在全村已不复存在。晚会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取得了表彰一人,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积极效果,使精神富有更加充沛的效果。
“村晚”现场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2025年3月,西华县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部分调整,组织上考虑到肖东灵临近退休把他调回到了局机关工作,他人老干劲足,总是早上班,晚下班,完全看不出即将退休的样子,精心指导全县清产核资工作,他工作时的专注神态和受理业务时脱口而出的专业解释,总能让人不由的信服。
肖东灵为基层的财政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见证了西华财政改革和发展,目睹了财政收入的飞速增长。他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作为财政人的初心永不能变,追求正义的决心永不能变,正因如此临近退休的肖东灵坚持站好退休前的每一班岗,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供稿单位:西华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