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乃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之陵墓。据传,黄帝得道升仙,因而此陵墓乃衣冠冢。其坐落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
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美誉。
黄帝陵旧称“桥陵”,乃中国历代帝王与知名人士祭奠黄帝之地。据史载,最早的黄帝祭祀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 年)建庙行祀典起,此处便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重大祭祀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清明、重阳都会在此举行祭祀仪式,尤其是清明祭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盛典,自2004年起,黄帝陵祭祀提升为国家公祭。
陵区曾多次进行修缮,最近一次的整修始于1993年,为此专门设立了黄帝陵基金会来筹集资金,该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8月竣工。
黄帝陵景区占地333公顷,古柏众多,逾六万株,其中千年以上的达三万余株,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古柏群。
该景区分为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陵墓区中,通往陵区的石道旁立有“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临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为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祭祀黄陵所建;陵区东侧碑廊珍藏着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西侧设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十大殿”作为供奉黄帝的正殿,内有黄帝浮雕像,置有神龛,其四周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装饰。
纪念亭内展示着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文、蒋中正、毛泽东、邓小平的题词;墓前的祭祀亭是供前来拜祭者祭祀之所,亭中立有石碑,上刻“黄帝陵”三字,原由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被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成郭沫若题写。
轩辕庙包含轩辕庙和祭祀大殿两部分,均为1993年以后新修缮的建筑,整体建筑为全麻石结构,气势磅礴。
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言:“黄帝崩,葬桥山。”相传桥山黄帝陵始建于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其位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将其移建于当下之址。
元至正年间,明之天启、崇祯时期,清之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续时期,屡次加以重修,皆有碑记或载于县志之中。黄帝乃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始祖,故而直至今日,每年均有谒陵纪念之举。
桥山因其山形仿若桥梁,故而得此名。山上古柏高耸入云,山水环绕,景致迷人,素有桥山黄陵八景之誉: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
桥山占地333公顷,6万株古柏遍布山野,四季常青。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在“下马石”的左前方,矗立着一座高达十数米的大土丘,其碑名为“汉武仙台”,据说乃是汉武帝北征匈奴凯旋而归时用以祭祀黄陵所筑。自此处向北行进二三十米,便抵达黄帝陵。该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的大石碑上镌刻着“桥山龙驭”四个大字,相传黄帝正是从此处乘龙飞升。
继续往前,可见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的石碑上刻有“黄帝陵”三字,此乃1958年郭沫若所题写。
黄帝陵坐落于黄陵县城约莫1公里处的桥山之上,乃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中华儿女祭祀祖先的神圣之地,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誉。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周边古柏环绕成林,历代政府均高度重视对黄帝陵古柏树的保护,宋、元、明、清时期皆有关于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黄帝陵景区由轩辕庙与黄帝陵园这两部分构成。
轩辕庙亦称黄帝庙,方位坐北朝南,其始建时间可追溯至汉代。主要的建筑涵盖庙门、诚心亭、碑亭以及人文初祖殿。庭院之中存有16棵古柏,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数“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黄帝手植柏,高度约达20米,苍劲且挺拔,其叶片四季常青,层层叠叠,紧密相拥,仿若一把巨大的绿色伞盖。
相传,此柏树乃轩辕黄帝亲手栽种,迄今已有五千余年,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柏树。汉武挂甲柏,据称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凯旋归至长安途中,于祭黄帝陵时在该树干上钉钉子以挂盔甲,故而得名“挂甲柏”。这两棵柏树亦是景区内游客拍照留念的重要场所。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