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文 /林鸿东

到山前读塔。

依稀认得,又是宝 箧印经塔。已经是第三次见到此塔,塔为古塔遗存,保存下的古构件,主要是塔身、束腰与须弥座。

一般来说, 宝 箧印经塔,由塔刹、塔身、塔基三部分组成。塔刹主要是相轮与与山花蕉叶,山花蕉叶最容易损毁遗失。塔身就是那块刻有佛像或“佛”、“法”、“僧”、“宝”等字的长方形石构件。佛、法、僧是佛教三宝,是佛教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这是有人会将类似佛塔称为三宝塔的原因。此类被称为“佛子石印”的塔身,在闽南民间多已演绎成独立的厌胜物,有的甚至都有自己的庙宇(小型)。塔基则分成基座与台基。基座主要由束腰与须弥座组成。台基则是支撑整个塔的平台。此外,大构件之间,往往会有一些辅件,如出挑、枋枭等。

两宋时期,包括福建在内的南方佛教徒,修建了数量众多的 宝 箧印经石塔,如今此类佛塔已大部分毁损,正如前述,这正是众多“佛子石印”的来源。

翔安区现存的一些佛塔类型风水塔,大多都与宝箧印经石塔有关,只是年长月久,构件损毁严重,导致出现形形色色的诸多造型。山前这座古佛塔,塔身佛像之外的三面,很可能与钟宅佛塔、莲前佛塔、东村佛塔一样,都有“佛”、“法”、“僧”、“宝”之类的字眼,只不过字迹湮灭。另,其束腰石的刻纹,应是柿蒂纹。

《翔安文物》认为山前石佛塔修建于明清时期。我个人认为,从塔身本身的风化程度与风格看,倒像是两宋时期的。

欢迎有识的读者批评指正!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