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钦 李晓晴

对话嘉宾: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福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记者:对于农业这一基础性产业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人”的要素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魏后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先进生产要素的培育和聚集,其中,人才是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无论是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还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构建,最终都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实现。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抓住培育、引进和用好各类先进人才这个关键环节。

张福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在其基本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劳动者的能力跃升是基石。这不仅指顶尖科技人才的创新引领,也包括亿万农民群众的技能提升和协同参与。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句话在农业领域体现得很突出。

记者:如何着力培育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特别是如何培养所需的先进人才?

张福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着眼长远、系统布局,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支农惠农项目,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比如,既要培养农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也要培养懂技术的县级专家、善推广的乡镇级骨干、能带富的村级能人以及掌握现代农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留在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中坚力量。

魏后凯:除了本土培养,也要注重引进农业科技研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这包括完善激励机制、提供发展平台、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等。只有这样,先进人才才能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有效发挥在研发、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核心作用。

记者: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避免“挤出”小农户,实现包容性发展?

魏后凯:我国小农户经营形态将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忽视甚至排斥小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容易应用新技术、新模式,要推动他们与占农业经营主体多数的小农户形成利益协同体系,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基础上,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并分享发展红利。

张福锁:联农带农机制非常关键,我们要主动赋能小农户。小农户普遍面临规模小、缺信息、技术到位难等问题,这限制了他们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要加强对小农户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要推动小农户的组织化,通过合作社、联合体等形式,让他们更好地对接市场和先进技术;要让先进技术更接地气,更适合小农户应用,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技术轻简化、标准化、信息化,降低小农户的应用门槛,提高技术的实际到位率和应用效果。

记者:看来,以人为核心,既要培养引领性的“高精尖”人才,也要带动广大的小农户群体,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魏后凯:是的,以新质生产力改造传统农业,并将小农户有效地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核心就是要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加快转型,让他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掉队、能受益。

张福锁:总的来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劳动者为核心。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农民技能、创新组织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协调好小农户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最终目标是推动我国农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1日 18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