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军

一早阅读《从文自传》,“可是我有什么方法使不认识我的人也给我一分尊敬?我想起那两册厚厚的《辞源》,想起三个人共同订的那一份《申报》。还想起《秋水轩尺牍》。”查阅资料后,了解到《秋水轩尺牍》是清代三大著名的尺牍之一。


《秋水轩尺牍》

尺牍历史悠久,“牍”指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尺牍”即长一尺的木简。《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古代中国人发明造纸之前,用竹木等器材,制作成一尺长的木简,可以写信传递消息。一种词汇流传的过程中,词义常常延伸或者外溢,《南史·蔡景历传》:“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这里的“尺牍”已有“文辞”之意了。蔡景历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终成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文章不随波逐流,不追求华丽雕琢,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之风。

到了《新唐书》里,就有了“墨迹”“字迹”的意思,如“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欧阳询的书法在平正中追求险绝,这样的墨迹成为后世学习“欧体”的典范之作。

《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葭村,与清代赫赫有名的袁枚相比,自然是一个小人物,历史册页中关于他的记载模模糊糊,不知生卒年月,然而,他所遗留的《秋水轩尺牍》,却意外地成为众多读者心头的挚爱。


沈从文(资料片)

沈从文生在湘西,热爱自然山水,热爱那片历史人文深厚、民俗朴素善良的土地,许葭村“唯我独居,修行古刹”的生活态度,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古雅之风与孤高自傲的情怀,这与沈从文当年在旧式军队中的所见所闻,内心渴望摆脱却又迷茫无助的境遇,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极度无聊与苦闷之中,沈从文拿起了那本《秋水轩尺牍》,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体察古人的情怀,以此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尺牍虽微,却能包容天地万象。简短的文字间,仿佛触摸到了古人的心跳,思想的脉搏在字里行间悄然跃动。一颗简单而纯净的心灵,在古老而深邃的空间内,怦怦跳动,回响不绝。呼吸间透露出的色彩,语言中蕴含的磁力,以及文字背后浸润的深刻思想,都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悄然流溢,令人沉醉。

沈从文的念念不忘,是他寻找新生活的路途中的深刻印记,是彷徨挣扎之后心灵的寄托选择,与古人对话,于是找到另一半自己。

与许葭村书信往来的人士,我在网络上搜索王沧亭、陈凝之,并不能找到,想来,也跟许葭村一样,如果不能以文章立世,仅凭名字和职业,也就在岁月的沧桑中化为远影。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