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vol.356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会议越开越多、超时开不完、讨论半天没结果,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会议的决策力和生命力?我们如何才能改变低效会议的现状?这本新书恰逢其时——颠覆了传统会议模式的实战指南,聚焦于如何通过革新会议文化与流程,将低效冗长的会议转化为激发组织活力的高效工具,每个想要提高效率的组织和个人都有必要读!

本文摘录自《消灭一切无聊的会议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顺利推进专题会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参照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明确区分开来进行讨论。在运用该框架时,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就是顺序。

以某公司近期销售业绩不太乐观为例,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市场环境变化、销售人员能力不足、部门合作不畅、新商品投入不足及竞争公司的发展等。对此,销售部部长想要优先解决部门合作不畅的问题,于是他同时召集了销售、生产、市场、研发等部门的负责人开会,共同讨论如何使各部门协调合作,以推动销售业绩上涨。

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这类会议往往会出现以下这种自说自话的场面。


在这一段讨论中,生产部部长刚一提出建议,就立刻被市场部部长否定了,接下来就是一连串与主题不相关的发言。研发部部长认为现在部门合作的情况还不错,销售部部长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生产部部长开始分析合作不畅的原因,而市场部部长直接把业绩低迷的原因归结到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上。之后,全体参会人员都无话可说,现场氛围到达冰点,会议只能草草结束,并没有得出有效的结论。这场会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按照顺序讨论。

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包含了8个步骤,而在上例中,大家的发言毫无章法,一会儿跳到了框架中对应的步骤6,一会儿跳到了框架中对应的步骤4。

如果参会人员意识不到讨论顺序的重要性,而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话,那么会议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参会人员的观点都是对的,但因为没有按步骤讨论,讨论的推进缺少逻辑的支撑,会议结论也就不够完善。

另外,在会议中也没有人对参会人员的发言做可视化整理,一段时间过后大家就忘了谁说过什么,导致相同的建议被重复提及。

按照顺序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记住一个诀窍:每时每刻都只围绕一个步骤展开讨论。

把归属于不同步骤的内容混在一起,会使讨论偏离主题。因此,我们要时刻把握解决问题的讨论顺序。正确的步骤是从步骤1开始,逐步进行,确保每一步都得到了充分的探讨和解决后再进行下一步。这样做既是会议组织者的重要职责,也是策划会议的一个关键点。

在真实会议中解决问题

本节将以“部门合作不畅”这一问题为例,分阶段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具体如图所示。


图 问题解决流程

阶段1:发现问题

在会议中,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准问题。如前文所述,问题源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把握现状、提出理想状态,再从两者的差距中发现问题。

将现实与理想区分开来思考、认真进行讨论,我们才能够在会议中找到问题所在,并共享至所有参会人员。

要想准确地找到问题,我们就需要全面地把握现状,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现实情况下,仅凭一个人很难做到全面把握现状,而需要四五个人通力合作。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将大家的观点拼凑起来得到的信息,才是全面而立体的。因此,会议组织者一定要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发言,共同出谋划策。

如果我是会议组织者,在面对为解决部门合作不畅的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时,我会设计如下问题,以全面地把握现状。

从下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数越多,得到的信息就越全面。在参会人员分享思考的过程中,会议组织者一定要将听到的意见及时整理到白板上,通过可视化操作规避同类意见反复出现的情况。

在全体参会人员基本掌握了部门合作现状后,会议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即提出理想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参会人员不必设限,而要把自己能够想到的理想状态大胆地说出来。具体示例如下:

通过提出具体的现实与理想状态,参会人员对部门合作不顺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发现问题阶段的最后,我们将比较现实与理想,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如果可行的话,会议组织者要努力将这一差距以数值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是难以数值化的主题,则可以尽量描述出现实与理想各自的情景,而从这两个情景中找到的差距就是问题。

阶段2:分析原因

大家在找到问题后,一般情况下都想尽快制订解决方案,但在我看来,全体参会人员应该先脚踏实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问题,就一定有引起它的原因。一个问题往往是在多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而在这些原因中,有的是主要原因,有的是次要原因。

在分析原因时,确定主要原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跳过这个步骤,就有可能导致参会人员一直围绕次要原因进行讨论,得不偿失。

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家一定要认真梳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锁定主要原因。梳理部门合作不畅的原因过程如下:

针对部门合作不畅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原因,而在这些原因中有一些可能是重合的,因此会议组织者要将所有原因都收集起来并加以整合,从中确定主要原因。

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最主要的原因加以解决,因为这么做比解决所有原因花费的时间更少、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出成果。

在经济学领域,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指的是20%的人口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在管理学领域,这个法则同样适用,即只要把20%的原因应对好,就能解决80%以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问题存在10个引发它的原因,我们只需应对其中最为主要的2个原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欲速则不达,找到主要原因,我们才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也许这一步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但从主要原因入手解决问题带来的效果是可观的。

在引起部门合作不畅的各个原因中,我将共享信息的机会太少选定为主要原因,并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讨论。

阶段3:选定解决方案

在找到问题、确定主要原因后,会议组织者就可以着手选定解决方案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参会人员最好只围绕1~2个原因进行讨论。实际上,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直接针对问题,而是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

例如,针对部门合作不畅这个问题,参会人员提出了多个原因,如果会议组织者将这些原因全部纳入讨论的范畴,那么解决方案就会变得五花八门。

一般来说,1个原因对应10个解决方案,那么如果是10个原因的话,就会有100个解决方案。从这100个解决方案中选出来的解决方案,大概率会指向那些次要原因,参会人员再怎么认真讨论,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每个解决方案的工作量都是相差无几的,所以一旦选择了对应次要原因的解决方案,就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极大浪费,这绝对称不上是高效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围绕主要原因进行思考、选定解决方案。相应的交流过程如下:

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中,思考解决方案是最能够发挥人的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在这个阶段,大家提出的创意越多越好。会议组织者不要急于评价创意的好坏,而应抛下一切限制条件,让每位参会人员充分发挥想象力。

为了激发参会人员产生更多创意,我们可以在会议中展开头脑风暴,带动大家踊跃讨论。以下是头脑风暴过程中会议组织者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 比起质量更注重数量(不在每个创意的质量上做过多思考,先去积攒大量的创意)。

· 禁止批评(不要去批评、评价任何创意)。

· 发散思维(鼓励超出常规的创意)。

· 更新思考(可以从已有创意出发进行联想)。

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创意后,会议组织者可以从实操性、性价比、预算等方面综合考量,最终选定1~2个转化为解决方案,并实际执行。像这样,让参会人员按照发现问题、确定主要原因、确定解决方案的流程进行讨论,要比一上来就直接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高效得多。

如果因时间紧迫等理由而随意跳过必要步骤的话,会议组织者就很难在会议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特别是在引导自己不太了解的工作相关的会议时,会议组织者一定要按照本书介绍的流程带动大家进行讨论。

阶段4:制订计划

在最后一个阶段,会议组织者需要将解决方案落到实施层面。具体来说,就是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分配任务。

例如,针对部门合作不畅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共享信息的机会太少”,参会人员提出了很多意见,而经过讨论,所有人最终选定让员工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这一解决方案,并思考实施的过程。这种体验要实行到什么程度呢?有截止日期吗?如果不提前确定好目标的话,相关人员是无法推进工作的。

在设定目标时,会议组织者可以带动参会人员参照5W1H法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所谓5W1H,指的是谁(Who)、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做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以下是利用5W1H法安排员工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的实例:

· 谁(Who):100位参会人员中的30%,也就是30人。

· 什么时候(When):4~6月的3个月时间。

· 在哪里(Where):各部门指定的体验地点。

· 做什么(What):实践所在部门的工作。

· 为什么(Why):理解各部门的业务和员工的思考方式。

· 怎么样(How):体验实际工作。

这样分析后得出的目标简洁明了,能为所有人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想要会议顺利进行,目标就必须清晰,如果目标模糊不清,会议组织者就无法分配任务,后期也很难进行总结。

此外,SMART框架也可以帮助我们设定目标:

· 是否具体(Specific):明确具体。

· 是否可测(Measurable):工作成果有检验标准。

· 能否实现(Achievable):在可实现范围内。

· 是否相关(Relevant):与公司或团队的目标有关。

· 有无期限(Time-bound):期限明确。

灵活运用5W1H法和SMART框架,会议组织者就可以设定出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后,会议组织者就要进一步确定任务。一般来说,任务由领导确认,但是这么做容易出现纰漏。因此,会议组织者可以在开会时让大家共同确定任务内容,提升会议效率。相应的交流过程如下:

参会人员共同讨论出的任务清单是清晰而全面的。例如,研发部部长提出的“项目完成后举办庆功会”看上去和员工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有很多员工会因为庆功会这一激励方式,在工作中更加卖力。如果仅由领导确定任务的话,会议组织者是很难收集到这类想法的,因此在会议中大家一起讨论任务很有必要。

在开始工作前,员工能否把握好任务具体内容及潜在的风险,会对其工作表现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会议组织者将任务描述得越具体、越全面,任务实施的效果就越好。我们应借助参会人员的力量,在设定任务之后将其分配到位,再正式开始工作。此处不再赘述任务分配这一步骤。

也许会有很多人怀疑员工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领导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从而争取任务圆满完成。除增进交流、改善职场氛围这一主要目的外,员工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还可以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 将交换体验工作项目交给各部门的新员工策划,以提升新员工对本部门业务的理解,并增进他们同老员工的交流。

· 对各部门工作的体验项目还可以作为公司校招、社招员工的培训课程。

· 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信心。员工可以通过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感受其工作价值,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 提升客户的好感度。将员工积极工作的状态传递给客户,能提升公司形象。

像这样,只要会议组织者找准方向、适时调整,在会议中确定的解决方案就一定能够发挥作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