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联合杏子铺镇农机站,组织30余名种粮大户、农机手在穗盟现代农业合作社开展机插机抛秧技术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田间实操+机械观摩"的方式,推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为春耕生产注入科技动能。
传承与革新:田间课堂话农技
在合作社的培训室内,农技专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水稻机插机抛技术原理,对比传统手工插秧与现代机械作业的优劣势。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秧苗标准化培育、机械作业参数设定等操作规范,参训人员认真记录要点。“人工抛秧每人每天最多完成1亩,而高速抛秧机每小时作业量可达8亩,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保证株距均匀。”培训现场,技术员用数据对比引发农户热烈讨论。
机械实操:蓝白铁牛展身手
水田实操区成为培训焦点。一台蓝白配色的高速插秧机轰鸣启动,农机手胡师傅驾驶机械在划定区域演示作业。随着机械前行,翠绿秧苗从苗盘中被精准抓取,以25厘米标准株距整齐植入田中。“注意观察送苗频率与行走速度的配合!”技术员手持扩音器现场解说。围观的种粮大户们或举手机拍摄操作细节,或蹲身查验秧苗入泥深度。不远处,另一组学员正在操作抛秧机,只见秧苗从旋转抛盘中均匀散落,瞬间覆盖大片水田。机械后方,几位农户捧起刚抛下的秧苗仔细端详,与技术人员探讨深浅调节技巧。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培训现场呈现出科技与传统交融的生动图景:在插秧机作业区东侧,身着红白格子雨衣的张大姐正手工补插边角地块。“机械干‘大活’,我们补‘细活’,这样配合既省力又保质量。”她抹去额头的汗水笑道。西侧油菜花盛开的田埂旁,两台带遮阳篷的农用搬运机正穿梭运送秧苗,驾驶员与地面人员用手势默契配合,形成流畅的“人机协作链”。
科技兴农:培育现代化生力军
此次培训特别设置“问题诊疗”环节,技术人员针对农户关心的漏秧率控制、机械维修等问题逐一解答。“以前觉得机械插秧费钱费油,今天算账才发现每亩能省4个人工,长远看更划算!”种粮大户张友其在实训后感慨。
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王迎察表示,今年将在全县推广“1个示范基地+16个流动培训点”模式,计划培育500名专业农机手。随着夕阳西下,参训人员带着统一发放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手册》陆续返程,身后水田中,机械插下的秧苗行列整齐,宛如在田野上谱写的绿色五线谱。
此次培训融合理论教学、实操演练与技术诊断,不仅让农户直观感受到“机器换人”的生产变革,更通过传统农艺与智能农机碰撞出的火花,为双峰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按下加速键。(通讯员 李海英)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