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县人,祖籍泾阳,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北于南郑”(“南郑”指郑孝胥)之称。原名伯循,字诱人,笔名右任、骚心,号髯翁、太平老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书研究社创办人,复旦大学(复旦公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并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草书月刊》。于右任以魏碑笔意入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其书有“于体”之称,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现代 于右任 轴 纸本 145cm×39cm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藏有于右任《披云兴转清轴》,从中可见其书法造诣和跌宕峻逸、雄浑奇伟的风格特色。

于右任早年从师法赵孟頫书法入手,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此后又着力于魏碑的研习,精研六朝碑版,得益于《郑羲碑》《石门铭》等,为他今后参以魏碑笔意、从碑入草奠定了根基和规模。中年以后,他专攻草书,对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尤其用功,不断将魏碑和行草书加以融汇,强化行草书线条的用笔质量,确立了雄强深厚的行草书面貌。此副《披云兴转清轴》即是他行书夹草楷书的书法作品,整幅作品既沉稳而又富于变化,既有魏碑笔意的充分展现,也有草书、行草书流利潇洒的情致,其雄豪婉丽、冲淡清奇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于右任此件作品在章法上显然汲取了魏碑书法的空间布局原则,倾向于横向取势,深得魏碑书法欹侧造势的笔意,有纵放跌宕、宽博雄大之势。在结体布白上则比较注重大小斜正的空间变化,注重字形的变化,尤其结体重心下移,使他的书法极具个性特色,宽博潇洒、峻整雄强,别具神韵。在字形上或作扁体字形,或作正方体字形,或作长方体字形,宽博严整中呈现出魏碑书法的深厚底蕴,雄浑潇洒、简洁质朴的空间审美意象扑面而来。于右任以魏碑书法为基础,将魏碑书法质朴雄强的精神感触与六朝、隋唐流利潇洒的审美意象进行整合,强化雄浑质朴的审美意蕴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审美结构,这与于右任的个人性格、人生经历、精神气质和审美取向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此件作品在用笔上亦深具面貌,由于多取法于魏碑,含蓄储势,方圆笔并重,线质高,给人以笔力雄伟之感,创造出粗犷豪放、稚拙简漫的风神意态。当然,于右任的书法用笔中也有行草书笔法尤其王羲之、怀素、赵孟頫等人笔法的运用,潇洒妍美而清雅秀丽的气息也融汇进来,将这两种笔法进行结合,应为民国以来碑帖汇融的新进展,他的这一取法路径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确实给后学很大的启示。

赵启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