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渔光互补”是一种新型的生态产业模式,常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或新能源开发的典型案例出现。


一、渔光互补的概念


1.定义:在水产养殖池塘或水库上方架设光伏发电板,形成“上层光伏发电、下层水域养殖”的立体化资源利用模式。


2.核心:通过空间分层,实现光能与水面的高效利用,达到“一地两用”的效果。

二、渔光互补的优势


1. 资源高效利用

(1)土地资源:节省土地(尤其适合土地资源紧张地区)。

(2)光能资源:光伏发电提高能源供给,降低碳排放。

(3)水域资源:维持渔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2. 生态效益

(1)减少蒸发:光伏板遮挡阳光,降低水面蒸发量(干旱区意义重大)。

(2)抑制藻类:遮挡强光可减缓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

(3)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污染。


3. 经济效益

(1)双重收入:发电收益(并入电网) + 渔业养殖收益。

(2)政策扶持: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支持(如“光伏+”项目)。

三、渔光互补的选址条件


1. 自然条件

(1)光照充足:适合光伏发电(如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2)水域稳定:池塘、水库等静水环境,水位变化小。

(3)地形平坦:便于光伏板铺设和运维。


2. 社会经济条件

(1)技术成熟:光伏技术和渔业养殖技术结合。

(2)市场需求:电力需求大(靠近城市或工业区更优)。

(3)政策支持:政府鼓励新能源与农业融合发展。

四、高考常见考点


1. 区域地理分析

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渔光互补”的有利条件。

(答案方向:水域广阔、光照充足、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政策支持等)

2. 可持续发展评价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评价渔光互补的意义。


3. 对比分析

比较“渔光互补”与“农光互补”(农业+光伏)的异同。

4. 问题与挑战

可能问题:光伏板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初期投资成本高、运维难度大等。

五、典型例题


1.例题:浙江省某地推广“渔光互补”模式,简述其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2.答题思路

(1)经济:增加能源供给,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产业融合。

(2)生态:改善水质,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3)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乡村振兴。

六、延伸知识


1.类似模式:风光互补(风能+光伏)、农光互补(农业+光伏)。

2.国家战略:契合“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复习时建议结合具体案例(如江苏、浙江等地的实践),并关注“人地协调”和“区域发展”的地理思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