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冲积岛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通常涉及地貌形成过程、分布区域及地理意义。
一、冲积岛的定义
冲积岛是由河流、海洋(潮汐、洋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岛屿,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河流携带的泥沙或海洋沉积物。典型的例子包括崇明岛(中国长江口)、恒河口岛屿群(如孟加拉国的孙德尔本斯)等。
二、冲积岛的形成过程
1. 泥沙来源
(1)河流冲积:河流上游侵蚀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至中下游或入海口。
(2)海洋沉积:潮汐、洋流或海浪将海洋中的泥沙搬运至特定区域。
2. 沉积环境
(1)流速减缓:河流进入平缓的中下游或入海口时,流速降低,泥沙沉积。
(2)海水顶托:在河口地区,河流与海水相遇,流速进一步下降,泥沙堆积成浅滩。
(3)地壳稳定或下沉:若地壳稳定或缓慢下沉,沉积作用持续进行,浅滩逐渐出露水面形成岛屿。
3. 典型地貌演变
心滩→沙洲→岛屿:随着泥沙不断堆积,水下心滩逐渐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最终成为稳定的岛屿。
三、冲积岛的特征
1. 地势低平:因沉积作用形成,地表平坦,海拔较低。
2. 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农业发展(如崇明岛的农业基地)。
3. 形态变化:受河流或海洋动力影响,岛屿形状可能随沉积和侵蚀作用动态变化(如崇明岛北岸淤积、南岸侵蚀)。
4. 生态价值:多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如候鸟栖息地)。
四、冲积岛的分布
1. 河流中下游或入海口
(1)中国:长江口(崇明岛)、黄河口(新淤积岛屿)、珠江口(万山群岛部分岛屿)。
(2)世界:恒河口(孟加拉国)、尼罗河口(埃及)、亚马逊河口(巴西)。
2. 海洋潮汐作用显著区:如海岸带或海湾内,由潮汐搬运泥沙堆积形成。
五、高考真题解析
1.例题(2020年全国卷): 分析长江口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2.答题思路
(1)泥沙来源:长江上游侵蚀强烈,携带巨量泥沙至河口。
(2)沉积条件:河口地势平坦,海水顶托使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3)地貌演变:泥沙堆积形成水下沙洲→逐渐出露水面→受地壳下沉与沉积平衡影响,岛屿持续扩大。
(4)外力补充:潮汐和沿岸流进一步搬运泥沙,促进岛屿淤积。
六、易混淆点与拓展
1. 冲积岛 vs 河口三角洲
冲积岛是孤立的岛屿,而三角洲是扇形冲积平原(如黄河三角洲)。
2. 与火山岛、珊瑚岛的区别
冲积岛由沉积作用形成,火山岛由岩浆喷发堆积,珊瑚岛由生物沉积(如南海诸岛)。
3. 人类活动影响
围垦造陆(如崇明岛东滩湿地开发)、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大坝减少泥沙,可能影响冲积岛增长)。
冲积岛是高考中高频考点,需掌握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及动态变化,并能结合具体区域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复习时建议结合地图记忆分布,并通过真题训练答题逻辑。